来源:广州家长帮 作者:@爱阅读的学生 2016-09-05 13:46:13
2016IMO中国史无前例地获得了第三名,为此2002,2003两年IMO金牌得主付云皓老师在人人网发表长篇连载,就IMO、集训队、冬令营、高中联赛以及各类奥数培训等相关话题进行详尽的论述,包含很多奥赛“内幕”以及独到见解,相信对于关心奥数的家长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根据百度贴吧的转载文字整理成word文档供大家下载阅读。
片段实例:
Part8混乱的训练
本节再次涉及大量主观观点,不喜请屏蔽。另外请勿对号入座。
在讲阅卷困难导致的改变之前,我们先从参加人数增多讲起。
参加竞赛的人数增多,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培训教师的缺乏。
一个省几十个人正经搞竞赛,最多一两个班就行了,老师是永远不缺的。尤其像北京这种地儿,IMO金牌想来讲课都得排队,更别说国集水平的同学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啦,一个省几千人搞高联,怎么也要弄出三五十个班来,而且大家劲头都很足,算下来最少要近百个老师才能带的过来。
一个省能有一百个教高联能教的明白的老师吗?
很负责任的说,凡是叫“省”的,都没有。
小学的竞赛,读完高中成绩优良的理科生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好,而大多数人只是能讲而已。初中的竞赛,大学读数学系,接触过竞赛的好好练两年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同样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棒,而大多数人仅仅是能讲而已。
高中的竞赛,那可就不一样了。小学的竞赛可能以初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初中的竞赛可能以高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这些都好掌握,掌握了这些的老师,至少在讲授时层次会高于学生,或者通俗一点讲,最少可以装装13。高联或者高联往上可就不好玩了。平面几何和对称不等式什么的,还能用时间堆,做上五六年最少耍起把式来能挺像样的。但是代数呢,没有分析和方程的功底,以及数感和放缩的技巧很难讲透;数论也差不多,把进位制、同余、完系和阶弄完之后,后面要么是在分析整数的结构,需要懂一些环和域的东西,要么是和组合结合的问题,运气不好冒出来一个小孩拿本解析数论来问你你可就呵呵哒了;组合更是要命,归纳反证极端原理仅仅是初级工具,既有极富初等思想的不妨设、对称、算两次,也有用对应或同构转化问题,还有母函数、线性代数等等高等的知识和技巧,更不用说组合可以和代数、几何、数论中任一领域结合,简直是无边无际。
顺带一提,个人认为代数里真正经典的是多项式,学过复变的都明白。可是多项式这玩意能代数能数论能组合,各种天坑,能讲明白的太少,学生会的也少,最后还反过来导致不敢随便考……
大部分老师,苦练数年,能讲明白一个领域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况且现在的状况,大家都是快餐,没有多少老师再愿意去像以前那样花很长时间只为弄明白一块内容,那样还不如去讲初中小学,学生更多,更赚钱。
一个省就零零星星几个能讲明白的老师,更悲催的是没准这老师还是清高型不愿意讲课,或者学术型天天三点一线,一般的学生和家长甚至连面都见不到。
那这几千个学生找谁去辅导?
当然是不靠谱老师了。但是不靠谱老师怎么镇住学生?当然有办法了。
个人觉得办法基本就那么几个:讲套路,讲难题,背答案,教骗分。
下面一个一个介绍。
讲套路,事实上是只讲套路,把竞赛难题按照讲高考容易题的方法讲。其实我不反对讲一些套路,一个完全没接触过高中竞赛的孩子也是需要学套路的,但是把套路当唯一思路就不好了。数学怎么说也是锻炼思维的,这样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毁孩子。当然了,如果家长和学生觉得靠这么学能上个好大学,毁毁孩子也无所谓,那我无话可说。特别还有一些老的竞赛难题,在新的竞赛书上有了系统理论之后就成了套路题,学生发现自己能做很难的竞赛题,那感觉就像武林外传里的李大嘴学了降龙十巴掌之后一样。
顺带说一下,个人觉得2015年的冬令营在新颖性上做得很好,六个题没一个能套路。不等式一调整就坑了,组合题不能归纳,平几题基本解法动不了,上解几又困难重重,数论题又考了多项式。冬令营的成绩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学生做新题时的孱弱。考完之后猜国集分数线,主试委员会的猜测都集中在72到84分之间,结果……不客气地说,如果这套题拿去考2003年前后的冬令营,国集的分数线估计会到81分左右(那时约25-30个国集),也就是说现在的高端战斗力做新题的能力也没比以前有提升。
讲难题,顾名思义就是类似给非顶尖的初中生讲冬令营,给非顶尖的高中生讲普特南这样的做法。数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可是要不得,偶尔讲一个题让孩子了解高度是可以的,但老是这样做就不好了。但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可以膜拜啊,他们又找回了学习小学竞赛和初中竞赛时的感觉啊,就是这个feel,倍儿爽!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根本动不了笔,从而会养成只听课不思考的坏习惯,以后就是见了题都眼熟但是都不会做的节奏。我自己就会说,这个孩子被教“废”了。
背答案,这里注意是背答案而不是看答案。看答案是一个优秀的竞赛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毕竟你不可能像学生一样每个题都做。看答案并非只是看答案,而是要根据答案来辅助理解问题,有时能举一反三得出其它解法,即便没有其它解法也不要紧,最少能总结出解答的哪些步骤是关键,再深一点可以总结背后有什么东西,在什么动机下能想到,是不是自然的,如果学生自己做的时候遇到困难,应当怎样给予提示才能收效最佳,等等。背答案那就性质不一样了,脑子里一背,黑板上一抄,然后解释每一步为什么对,这样好像跟直接发答案没什么区别。
教骗分,上船之后必做的事。题不会做怎么办?乱写一阵,所有你知道不知道名字的定理都写上去,总有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看不懂他就不敢给你判错。尤其是证明题,没准就蒙到了。证明的题,尤其是几何,条件推一堆,结论推一堆,中间差一步,写上个显然。可是孩子啊,数学是严谨的,不是靠蒙的,这可比学套路什么的严重多了。学数学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写上去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知道自己是胡说八道还写,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上一节也提到了,现在的竞赛阅卷压力很大,若是放到之前,阅卷老师完全有时间陪你玩,可是现在不行。因此,很多人就钻这个空子,就赌阅卷老师不敢判错,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阅卷者的工作量。冬令营级别的阅卷人尚能保证识破这样的忽悠,但联赛级别确实偶有漏网之鱼。记得某年冬令营,某省所谓最强学生,做了6个题有4个伪证,大抵就是这个原因罢。
竞赛参赛的人数增多导致了一些不靠谱老师的产生,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还有什么更令人头疼的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9脆弱的学生
先讲点上一节没讲完的东西。
上一节讲到有很多不靠谱的高中竞赛老师,先说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去好好教小学初中呢?个人认为还是高中竞赛老师的特殊地位。毕竟小学和初中的竞赛老师确实很多,除非教得非常好,否则没有太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和孩子还是拿小学竞赛当小升初的敲门砖,拿初中竞赛当进好高中的敲门砖,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多数市里县里的好的初中高中还是可以靠钱或者关系搞定,但是搞定优秀的大学是非常困难的。另外,省会级城市的第一名学校和第五名学校的教学差距,未必比得上优秀大学里哪怕是头批985和二批985的差距。经过9年(甚至超过9年)的竞赛长跑之后,大家也都把高中的竞赛当作终点。
回到正题。高中竞赛的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不能赖政策,也不能赖不靠谱老师,初中高中的招生也仅仅是影响小学初中的竞赛。最终的问题,还是出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近些年的高中生,大多是在95-00年出生的。这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捧上天的人绝不占少数。尤其是如果还能学习号称是尖子生才能学的奥数,那简直就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
所以,这些孩子全都成了布袋和尚——说不得。
可是事实上呢?
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还有部分学生读不到高考的,所以20%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25%甚至30%了)。
天分不够,水平上不去,玻璃心倒是养出来了。
小学的时候呢,多学一点,能听懂也行,当个兴趣爱好。可是慢慢长大了,再花大量时间学竞赛,啥都听不懂,可就没有必要啦。
再说了,竞赛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逐步淘汰的,学不懂就不要再花时间坚持,十年二十年前的家长都懂,为毛现在的家长就都不懂呢?
这种坚持,说好听的叫做破釜沉舟,说不好听的那就是无谓的坚持。
小学到初中是要淘汰一拨人的,初中到高中也是要淘汰一拨人的。我考华杯赛的时候华杯赛决赛的金牌,也有几个高联省一都没拿,这都很正常嘛(没准人家去搞其它竞赛了)。现在更是如此,小学竞赛全是填鸭,考好根本不代表什么,可能只是刷题多。到了高中,你以为你还能只靠刷题?
当然了,这个东西和学校以及校外的培训机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系。学校嘛,总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些东西,最少述职报告上可以写写嘛;培训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多一个学生多一份钱。但是关键,还是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即便是培训机构,只要是正规的,都时常会有考试和分班,跟不上的就学一些简单的呗,这不是很正常吗?竞赛这玩意再怎么说,每年也是要淘汰一部分人的,如果机构招生进来是10个班,讲了三年竞赛还是那10个班,一个人都没变,也没有人员交换,可以肯定这是个骗钱的机构。
可是这倒好,这种考试和分班制度,却被家长投诉说是歧视,不人道……
初中竞赛,考试分个班,60人分两个班,结果50名左右的都要去快班……
高中竞赛,到高二要停课集训,结果高一的联赛考40多分,高二模考从没上过100分的孩子都要去停课……
这种事见多了,见怪不怪。
你去劝学生,学生不听。你去劝家长,家长说:“凭什么我家孩子就比别人家孩子差!”
哭笑不得。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学得挺好的,就是没考好。”
应试是有可能有高分低能的,但是绝不可能有低分高能的,竞赛就更不可能了。判错了我信,没考好我不信。
这些孩子还听不得批评,当然老师也懒得批评。想想也是,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肯定管不住,谁愿意冒那么大险管教你家孩子啊?万一被你打了咋办?打死了咋办?到机构里人家机构就是讲课收钱的,家长和学生就是消费的大爷,更不会惹你不高兴。
这里插一点别的东西。
就业难因为什么?
因为毕业生高估自己。就这一点没别的。一本学校出来想一月两三万,想没想过每年毕业接近一百万的一本生,大学扩招的十几年就是近两千万人,可是全中国有多少人能到哪怕是一月一万?这个数字远比你想象的要低。
一般的大学里,你在学校是学霸,是风云人物,出了校门啥都不是。但要命的是,你还觉得你是个人物。
清北即便有一些舆论的影响,还是清北。只有在顶尖的大学里,你才能认识到和真正的神犇之间的差距。校内校外一比,才能精确的定位自己。有的事就不是你能做成的,或者做成的概率不超过彩票中头奖的概率,人要认清现实。(当然,如果你认清现实之后还有这个理想,那肯定要无条件支持)
回到正题。学竞赛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高估的人太多了。
最后的结果大概就是这样的。四千个水平远不够省一的孩子和两百个水平有希望冲省一的孩子(这里包括十个很牛的孩子)一起玩命训练,一起考高联。该省省一有60个名额。
对那四千个孩子,由于题目变化,神发挥和阅卷误差等原因,冲到省一的概率就是1%,最后有40个省一。剩下200个孩子瓜分剩下20个省一。结果呢,那3960个孩子自然是撞了南墙回头,你以为那40个能幸免?金秋营,自招分分钟把他们刷下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本来裸考能上985的,最后可能连211都悬。但是剩下那200个就DT了。尤其是最好的十个孩子,完全是大坑。没准冒出来个谁谁谁就抢了一个省队的位置。
那4000个孩子坚持搞竞赛,得益的是谁?只有学校和竞赛老师,不解释。
我还是不说那句4个词10个字母的话了。
非顶尖水平的学生,其实并不适合在高中还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竞赛,但是由于孩子的脆弱及家长的保护心理,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那么,对于真正的顶尖学生,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点击下一页继续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