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广州站 作者:幸福小吖 2018-08-20 16:29:30
使用新教材的语文学科有什么值得家长关注的变化呢:
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
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语文那么重要,变化那么大,该怎么学?
新教材普及以后,
语文的考试范围就是这样的!
著名特级教师、校长,李镇西老师将学习方法简化为下面三个字:
读!背!写!
李镇西老师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说“没有语文作业”也不准确,只是他的“语文作业”不是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而是阅读、写作、社会调查等语文学习活动。
比如我规定学生在一学期内必须读多少课外书,还规定学生每天写内容自由、形式活泼的随笔。
教初中的时候,我还让孩子们轮流主编班级日报,比如《玉林日报》《石室晨报》等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如果一定要说是“语文作业”我也承认。
另外,李镇西老师还倡导学生们多背经典古诗文,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古文观止》。注意,只是“倡导”,而不是强迫。
所谓“倡导”就是以各种方式鼓励背得多的同学,在班上或小组内开展背诵经典的比赛活动,以逐渐形成背诵古诗文的“攀比风气”。
看看,这不就是“读”“写”“背”吗?
只读课文是不够的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
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宝库”。
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本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也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
“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
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孩子们应该多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人文书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读物。
只写课堂作文也是不够的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们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
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
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鼓励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
多背经典诗文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并不适合于文学。
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
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
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重点要放在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
李镇西老师独门语文秘籍:多抄!
就我个人的语文学习经历来说,其实还有一把“钥匙”,就是“多抄”——抄经典的古代诗文,抄优美的现代诗文。
当然,我的少年时代正值“文革”横扫“封资修”,是没有多少古诗文可抄的,但我也整本整本地抄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贺敬之、徐刚、李瑛等人的诗,还有魏巍的散文——今天看来这些东西实在是经不起历史的淘汰,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
抛开内容不说,至少其遣词造句还值得少年的我学习的。所以,现在我还保留着当年抄写的一本一本的诗文。
后来进了大学,我又整本地抄唐诗宋词,还抄过一些中篇小说(比如《公开的情书》),甚至还大篇幅地抄过一些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片段。
这些抄写,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积累,是“读”“写”“背”在某种程度上的综合体现。只是这种方式带有我本人的个性色彩,不一定适用于别人。所以我没将其归入语文学习的“必备钥匙”之列。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