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mengtang 2014-03-27 14:56:30
五、造成上述升高中率“逆袭”的原因,我觉得有多方面:
(1)发改委、财局、教育局等部门设计的每一个“入学坎”的升学率,基本上是按照人口基数、前一阶段学生人数等,按经验值坐在办公室里设计下一阶段的招生计划,忽视各种理性的、不大理性的生源向教育高地聚集的问题。人口基数是一个数,但幼升小时外区千方百计向老三区、天河区择学位(比如越秀区小学人数,超出正常人口比例);小升初时又千方百计考民校或转学择公校(比如荔湾区单个年级,初中人数竟然多过小学人数);中考时又跨学籍户籍机会的又毫不犹豫选择老三区(包括本人在内跨白云荔湾的,选老三区)。这样一次次的大迁移,一层层的叠加,打破一个地区人口基数、税收、财政、招生等应有的平衡比例。何况老三区自身的财政是很弱的,难以为这些了无尽头的无底洞去填充。(但离奇的是天河区,这么多人口、文化这么发达、财政状况较好的一个区,怎么区属高中高考人数这么少?显然在中学学位配置工作做得严重不够。昨天天河区前教育局长被判无期,就算拉去打靶也不为过)
(2)照顾郊县农村。现在广州市最差的高中,基本上是郊县、白云区以某个镇为中心的高中,可能是出于城乡均衡的考虑,也可能是维稳等因素。
其实为这稀松平常的千余学生呐喊,声音是非常有限的。本文忧思的,更多是三次“入学坎”造成各种生源大迁徙的问题,而相应的财政、校舍、设备、师资又不可能跟着这个迁徙的步伐,造成一个无法填满的黑洞。目前受害的,主要是那些老实巴交、无钱无权,听天由命派位的家长。如无有效措施遏制,照此趋势,再过几年或许是640分无书读了。
六、强烈推荐
(1)市财政部门、市教育部门留些机动资金、机动学位,及时出手为支撑不住的区“补锅”。
(2)第一、二批也参照提前批一样,留个15%的招生比例,作人口的双向流动平衡。比如你在第二批44中最后落榜了,还有白云区彭加木纪念中学的机会,我想很多人不会拒绝。
(3)民校生中考报志愿,就按户籍算了。民校选址有个随机性、不确定性,能跨区选择的、肯定挑好的。单独留一个的话,学籍不如户籍靠谱,试想如果广州市哪天模仿大学城那样,集中在萝岗搞个“民校城”,岂不是把玉岩撑爆了?[查看原帖参与讨论]
编辑推荐:
2014年广州外国语学校招生计划提前曝光
2014年广州小升初名校笔试难度排名大揭秘
2014广州七中杯、音乐及科技交流活动启事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