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2013-10-29 10:31:59
“名校办民校”怎样走到今天?
溯源:因创建示范性高中 名校“剥离”初中部
上世纪90年代,广州的民办初中基本是“纯民办”,学校的法人、资金、场地、师资都是自筹,与公办学校没有关系。当时广州的高中学位、特别是优质高中学位“吃紧”。资料显示,当时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只有五成多能升读普通高中。为此,到2002年,广州提出要在三年内建设2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根据规定,示范性高中原则上必须是省一级学校和独立普通高中。由于必须是“独立普通高中”,各校必须将初中“拿出去”。而参与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学校正是广州最优质的中学,它们“拿出去”的初中部也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2003年和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相继实行。其中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做出了具体要求,这意味着法律允许“公校参与办民校”。在两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允许并鼓励重点中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这便是“名校办民校”的由来。
发展:始终伴随“利用公共资源赚钱”的争议
2000年,广州市育才中学参与创办育才实验学校。这是广州较早成立的一所“名校办民校”,它也成为业内的“龙头老大”。2003年,广雅中学、广州市二中与广州市六中也纷纷杀入“名校办民校”队列。
“名校办民校”从诞生开始就伴随着争议,焦点在于:其使用国有的公办名校资源,却收着高价学费。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名校办民校”利用公办资源的情况目前仍然存在,“打擦边球”的并不少见。
与免学费的公办初中相比,“名校办民校”收费高昂,早在十年前就已收费5000元,如今“行价”早已突破万元,甚至一学年收费过两万元也不再是新闻。
坊间对“名校办民校”的非议一直没有消散过。2012年,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进行了“名校办民校”民调。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市民反对“名校办民校”,原因以“利用公共资源赚钱不合理”、“义务教育变成收费教育”为主。
壮大:考试招生揽得优质生源 催生“补习热”
2004年~2005年,“名校办民校”各自举行考试,小学生四处赶考的情况引起关注。教育部门规定,民办学校必须在同一天进行招生考试。这一方面催生了民校联考,另一方面也被视作官方“承认”了民办初中考试招生的行为。
借助公办“母校”的资源,加上以考试选拔的优质生源,“名校办民校”在办学质量上渐入佳境。以2008年为例,广州中考平均分前10名的学校中,“名校办民校”占据了6席。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何挑选学生?“名校办民校”为招生考试设置了不小的难度。从近年来披露的试题来看,不少题目的难度已大大超越小学教学大纲,甚至部分题目属于竞赛题型。
学生和家长由此悟到:想要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得在课堂之外再补习。小学生甚至从四年级就要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负担更加沉重。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