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奥数网整理 作者:奥数网小编 2012-03-30 11:39:32
还记得我们的作文课,老师常常讲到“三段论”,学生写写“假大空”,如今作文教学或许也能出本“应试宝典”,里边一条条的列出“作文影视绝招”。近些日,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作文与做人”大型教研活动,老师们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提出作文教学“养气”重于“养技”,应尽早跳出应试泥潭。
作文已异化为应试工具
“教得费劲,学得差劲,都说没劲”,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普遍状况。在学生和老师眼里,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学习的一座大山,不仅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也怕教作文。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已不是个别现象。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有学生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让位子、推车子、扶瞎子、捡包子、抱孩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仓桥学校语文教师高明直言,这种程式化的写作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作文已异化为应试的工具。
“现在的‘作文’被狭隘地认为,只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能够应付各类考试作文的一种教学行为。至于这种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作用,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就不属于‘作文’的题中之意了。”高明指出,如此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很多人读完高中乃至大学,当现实生活需要他们写一些实用性的小文章时,他们往往搜肠刮肚不得要领,更不要说能够写出有内涵有美感的像样文章来了。
学生的需要未获得满足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诸灵康认为,作文教学决不能仅把目光停留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考试分数”上,而要超越写作,提升到“培养人”的高度。“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尊严与爱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远未得到体认和满足,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根本原因。”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我的理想》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警察,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评语是:“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但在高明看来,这篇作文是学生本真的表白、心灵真实的倾诉,是一份朴素而动人的情感。“这位老师的评语淹灭了孩子的爱心和用习作诠释心声的热情,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这个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说明一点,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一桶水”须常添常新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只有一个读者老师,但很多时候这个读者的态度是居高临下或者不屑一顾的,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诸灵康认为,以育人为目标的写作教学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严肃的课题:不能再囿于课本、教参、讲台,而是要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写作教学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
“作文教学‘养气’重于‘养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包括阅读写作能力以及听说水平,并适当涉猎音乐、美术、书法等领域,保持‘一桶水’常添常新;此外,还应具有相当的社会生活认识能力,以及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诸灵康说,“当语文老师自己不能好好读书、不会真正写作时,怎么可能教会学生读书写文章呢?就凭那些所谓的分析归纳的‘技术’去生生肢解或者拼装堆砌,教学是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的。”
推荐阅读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