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5-21 10:50:02
在报社工作的昱江,孩子今年6岁,在几年前,为了孩子的前途,他在广州越秀区花巨资买了一套住房,原因就是周边有比较好的小学和中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啊!读了好的小学,才有可能上好的中学、大学。”昱江认为。
这种心态在略有资源的中国父母中颇为普遍。一位上海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浦东农民现在有钱了,他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托亲戚、走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因为农村教学无法和城里相比。
中产阶层成为择校费的主要承重者
择校费在中国何以泛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教育政策是主要原因”。他对此展开了分析:
一是上世纪50年代产生、80年代强化的重点学校制度,优秀的师资、生源及优惠政策明显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加剧学生的入学竞争压力,聚集了优势教育资源。
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择校收费制度,它打破了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使得家长的地位、经济能力成为影响子女进入不同学校的重要原因。
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转制学校制度,“转制学校”将大量教育质量较好的公立初中和小学,转变为高收费的学校,剥夺了人民群众享受低收费教育的机会,使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受到极大的伤害。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择校费未能得到教育部门的承认,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被列为乱收费。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予以治理。同时,不批驳也不承认高中择校行为。
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意见》;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中小学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都欲整治择校费问题,但难见实效。
与此同时,中国的中产阶层开始形成。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萧灼基指出,未来经济发展中愿意并能够承担择校费用,会大量出现于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在他看来,只要家庭收入达到甚至略低于这个数,家长将不太犹豫地为孩子择校投资。
萧灼基认为,这个阶层自身的发展经历和周边的环境影响,使得他们对于教育有格外深刻的认识和追求。在各择校群体中,他们心情最迫切也最肯投入,从而成为各类学校招收择校学生的首选群体。
这个群体在社会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无论从工作还是社会关系上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为择校市场上的“庄家”,其举动影响这个市场的涨落,而目前正在看涨。
目前的择校,实质上被学者称为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的市场价,造成这一行为的社会根源在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就业制度问题,促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会收入差距的明显拉大,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择校、高收费成为必然。
一个教育学者认为,只要有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有稳定偏好,择校依然会继续。而涂艳国认为,从表面上看,“择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的综合反映。
谁来为择校费问题负责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