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12-29 09:40:16
择校费是个老话题,说来说去无非一是骂收费太狠,二是怪教育资源失衡,最后总结陈词,赶快取消才天下太平。关于择校费的丑闻,眼下又添一例:央视报道称,开封市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择校费也越收越高并且屡禁不止,有学校教室甚至空出一半。分析称,择校的存在既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又给掌握教育资源的部门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利,因此教育资源均衡化步履维艰。(东方网12月22日)
择校费是一只老鼠,东窗事发好比其过街,这时,人人喊打。前两天,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75.8%的公众认为择校费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现象。
选择痛打择校费这只老鼠的理由非常多: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并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不久前,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第一把火”也烧到了择校问题上,认为解决择校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据说不少城市明年将开展取消择校费的专项治理。
既然真要解决问题,不妨沉下身子看清问题: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择校费不公,活该取消;另一方面,自己的孩子真要上学时,又千方百计去找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学校,如《焦点访谈》中采访的四位家长,百分百都“肯定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
可见,择校费是好取消的,但择校现象恐怕还会此起彼伏。只要有应试教育、只要有升学率和排名、只要有数字化的教育政绩,就算东西南北的学校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硬件,总还是会有“优质学校”和“非优质学校”之分,家长都是望子成才的,追逐优质学校的冲动自然生生不息。如此推理,择校费没了,“赞助费”、“公关费”等恐怕就要暗度陈仓粉墨登场了。
事实上,在择校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一般只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路径:货币交易、分数排名、行政指令。理论上说,义务教育不是市场,货币化本身是不对的,那就只剩下两种选择,而分数排名显然又悖逆了当下义务教育现状,结果就只剩下行政指令。行政指令就是就近入学、划片入学等原则,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因为所谓“就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自由裁量的语词,比明码标价的择校费更云遮雾罩。这些年,“就近入学权”上的各种纷争屡见不鲜,即最好的明证。
我以为,在教育均衡尚难一步到位时,明码标价的择校费是迫于无奈的“次劣选择”,总比递条子走关系好多了。不如还原择校费“看门狗”的身份,秉持在货币择校问题上看得见的公平,大幅降低收费标准,且以严密的制度设计将之用于弥补薄弱学校这块短板。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