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7-02 10:32:07
广州的推荐生制度随着电脑派位制度而生。2001年的时候,推荐生制度因为被人诟病而突然死亡,直到2005年,又以“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而奇迹复活。
据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当时接受采访时称,主要是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他认为当时广州市初中之间的发展的确不平等,大面积的电脑派位表面上对所有学生公平,但对相当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公平的。
由于当时不少中学已划归区管,市教育局还提出,允许各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推荐生制度,没必要搞一个模式。不料,推荐生制度再复活一年后又从2006年开始了生死剧变。继2006年黄埔区取消推荐生后,天河区今年也宣布取消推荐生制度,令广州老城区如今只剩下海珠区依然全面坚持推荐生制度。
黄埔:率先取消推荐生制度
从2006年起,广州各区掀起推荐生制度再度废除的热潮。2006年2月,黄埔区率先宣布废除推荐生制度。
“主要是学校有好有差,一个中学招推荐生,其他学校有意见。”回忆起当年的废除,黄埔区中教科负责人说。2006年该区招生工作意见出台之前,专门召集各中学校长联席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区属8所中学校长都到了,其中6所学校坚决要求取消推荐生制度,一所学校坚决要求保留,另一所学校无所谓。
最后,按照绝大多数的意见,当年起取消小学升初中的推荐生制度。“这也是根据市里文件精神,要求以就近入学原则开展小升初工作。”
对于取消推荐生制度的优劣,该负责人不愿多做评价。但他透露了由此衍生的一个新情况,就是取消推荐生制度后,这两年黄埔区生源外流增多。有的择校去其他区名校,有的干脆去考民办学校,当然,也有的是因为本身户口迁移。据粗略统计,大约每年流失一两百学生,其中不乏优秀生源。这在该区每年两三千小学毕业生中,占据一定比例。“如果保留推荐生制度,或许能留住一些优秀生源。”
荔湾:推荐生比例下调
据悉,未来的一周内,荔湾区也将公布今年小升初的工作方案。荔湾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小升初”推荐生规模减少,大概减为去年的一半。
据荔湾区教育局中教科负责人介绍,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区内学校均衡发展,提高全区学校的水平。去年荔湾区的北片小学毕业生的人数约为5000人,按照这样的比例,今年将有250名学生失去了被推荐的资格。
而坊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荔湾与芳村合并后,由于老荔湾的教育较强,老芳村的教育较弱,两区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因此两区合并后真正的优秀学生的比率远未能达到原来的10%,所以推荐生的比例也必然会减少。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荔湾区教育局的证实。
越秀:实行二次派位
对于东西差距明显而名校众多的越秀区,如何推荐、推荐多少都牵动着家长考生的神经。“既要普及教育,又要培养精英,要让没钱的学生有机会去到好学校,不能抹杀了优秀学生的天分,这都必须探求一种折中的办法。”越秀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韧说。
2006年起至今,越秀区宣称取消推荐生制度,采取一种规范化的二次派位制度:经过调研认为前13%的学生是优秀学生,于是从各校当中挑选这部分优秀学生进入第一批电脑派位,推荐到区内的省一级学校。余下的87%学生则通过第二批派位到达区内的其他学校。而这种派位方式,至今被坊间认为,仍是改头换面地推荐生制度。
海珠:一枝独秀仍招推荐生
目前,广州老城区中,仅剩海珠区仍一枝独秀全面保留推荐生制度。今年,海珠区的小学优秀毕业生仍然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推荐升初中。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已经获得批准跨区跨组报读初中的学生,不得参加推荐生的评选或推荐。
海珠区中学分为东、西、中三片,只有省、市一级中学才能招收小学推荐生,且不能超过总数的30%。估计今年海珠区招收推荐生的规模在2000人左右。而推荐生的分配比例为:省一级小学为14%,市一级小学为12%,其他学校为10%。
当初,电脑派位方式最早选择了海珠区作试点,因为“海珠区内各中学较为均衡”;而推荐生制度是对少部分优秀生优先排位,这是否与“均衡”相矛盾呢?该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认为,二者并不矛盾。“目前不可能达到绝对教育均衡,各中学之间仍有差异,在电脑派位基础上,一定范围内保留推荐生,并不影响整个电脑派位公平性。”
人物
设计者讲述推荐生制度
广州推荐生制度,上世纪90年代自香港取经,在海珠区试点后全广州铺开,成为全国首创,一举取代当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亦成国内各地同行来广州“取经”的重头戏。
“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派人来学”
“我们专门派一个考察组,去香港取经。”原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现任广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洁泉回忆说,那时他分管招生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各地逐渐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广州也准备取消。1989年,听说香港这方面做得不错,市教育局派了中小学教育科几人去香港,其中包括长期从事中学招生工作的陈流光,他后来成为国内电脑派位制度的创始人,曾任广州市招生办副主任。他们花了七八天,考察了香港小学生分等级升初中的方式,回来后,制定了包括推荐生制度在内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升学方式,市教育局党委会研究决定试点推行。
于是,1990年,新的升学方式先在海珠区试点进行,1991年试点效果明显,在全市推开。成为全国首创的电脑派位方式,并被全国各地广为学习借鉴,取代了原有的小升初升学考试制度,小学升初中不再以分数论英雄。
“那时候搞得不错,在全国首创,国内很多城市派人来学。”高洁泉回忆说,北京、武汉、成都都有人来。
“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即便是今天,在百度上搜索“电脑派位”名词解释,会发现陈流光的大名已经被载入词条,“电脑派位最早起源于1991年,由原广州市招生办副主任陈流光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学生入学的公平录取问题。”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陈流光,在番禺某小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对于记者提到这段往事,陈流光记忆犹新。“这是我这一生做过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还不错。”
“我们找到了香港一个教师协会,又去了五六间学校,跟一些老师谈,看了些资料。”陈流光说,那时候还没回归,官方沟通不太通畅,整个考察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资料,甚至连教育署都没有接触到。不过,陈流光还是设计出如今这套电脑派位软件系统。1997年,50多岁的陈流光还自学了电脑编程,将电脑派位软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目前,广州大多数区采用的仍然是陈流光这套电脑派位系统。
他山之石
香港特区升中派位机制
香港升中派位的机制可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及“统一派位”两种。
“自行分配学位”即全港中学可按自己的要求由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招收升读中一的学生,不设笔试,只设面试。每个学生可报考两间中学,否则将失去获得自行分配学位的机会。如果学生成功获得某校的自行分配学位,将不会在统一派位时获派其他学位。
“统一派位”则每年4月由学生填写志愿表,统一派位分为甲部和乙部,甲部可填全港任何3间中学,乙部可填30间本区校网内中学,教育局根据学生的组别和随机编号、中学的学额从而编配学生升读所属中学,派位结果在7月公布。
当然,知道了香港升中派位的机制之后,有人会觉得“自行分配学位”非常的不可信,只要你认识校长,你不就可以去读名校了?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一间名校的管理者滥用权力,名校很快就会变成烂校。这就像银行的信用记录,校长们管理者们的信用也是很快见真章的。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