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奥数网
广州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广州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衔接 > 正文

小升初数学差异大,新生衔接很关键

来源:广州家长帮   作者:广州爱智康   2016-07-22 14:40:47

  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孩子将不仅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还得面对在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变化,只有适应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在初一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为中考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从小学到初中,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总体上有四点:课程安排有所不同,上课模式有所差别,知识概念广度深度加大加深,考查标准改变。

  一、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上,初中课程从每天六节课增加到每天八节课,从上午的四节课变为五节课,从下午的两节课变为三节课或是四节课,在校学习时长从6小时增加到8个小时。不仅仅学习课时大大延长,而且课程容量也随之加大。初中数学的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至少相当于六年级的两节课,教学进度也会有所加快。这就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了,如果不能够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很可能跟不上初中的教学进度,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二、上课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初中的老师不会像小学的老师一样一直跟在孩子的后头加以学习指导,孩子的学习将从有监督的学习变为无监督的学习,这就要求孩子在学习模式上有所改变,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在学习活动前孩子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因此,如果孩子不能够及时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很可能适应不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三、知识点广度和难度加大,学习压力更大

  此外,相对于小六,初一的知识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程度上的加大。以方程为例,小学六年级的方程仅仅只考计算,而初一的方程不仅考查解法,还会考察定义、无解、错解、整数解、含系数的方程求解;不仅深度有所加深,广度上也有加大,例如小学考方程就只考方程,初一考方程不仅仅考查方程,还会结合不等式、不等式组、几何图形综合考查。因此,从学科知识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小六和初中的维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孩子的学习负担很重,对学习心理和个人的精神状态所带来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显然,谁能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谁就抓住了初中学习的关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考查标准的倾向:更注重步骤和推理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答案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方法的掌握,不涉及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考查的唯一标准往往是孩子能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测验和考试中,改卷的重点就会倾向于最后答案的正误。

  到了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更高难度的计算方法,还有严谨的分析思路和详尽的推理过程,在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就会更倾向于孩子如何解答问题,通过周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运算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

  基于以上原因,初中的阅卷要求是按解答步骤逐步给分,而且常常细致到每个知识点或关键步骤的得分。从这一点上来看,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尽快适应这种考查标准的转变,不能只顾答案,还要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和答题依据。

  五、小学初中学习方法大不同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上了初中之后会渐渐跟不上班级的进度,甚至,情况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没有好好学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很多孩子在上初中之后没有很好地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不错的卷面成绩。由于同学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孩子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它让孩子的学习能力“打折”了。

  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

  那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之一目标呢?

  六、学习建议

  中考数学教研团队的老师们表示,最主要的、也是最通俗的、同时还是大家最不容易做好的就是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这种最普通的方法人人都听说过,但真正把它当真的恐怕没有几个。

  1、课前:做好预习

  可以帮助你在上课的时候节省很多读题和熟悉课程内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紧跟老师的脚步。即使一时不慎走神,也能迅速找回课堂的教学进度而不会抓瞎。

  2、课间:克服影响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多项因素

  这一步最难了。在课堂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你的听课质量,比如说,同桌想和你说说昨晚他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老师讲课水平不是很高或者你并不喜欢这位老师的风格之类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专心致志就行了。

  最麻烦的还是对老师或者他的讲课方式有意见,这样会直接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去适应自己不感兴趣的老师的讲课?最重要的是多和老师接触、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你会发现其实老师人很好,并且他一直都很关心你和你的同学,同时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这样你就会转变对老师的印象,上课也会主动地去听他讲的东西。

  做到这一步需要家长的帮忙,因为好多孩子可能并不愿意单独会见自己的任课老师,尤其是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老师,家长可以帮忙创造机会。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达到只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就能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就行了。

  3、课后:做好复习步骤:先做课内,再拓展课外

  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再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训练,以熟练的掌握之。大多数学校都会使用统一的教参,很多孩子甚至还会去书店再买一两本。我建议先做好课内的,这样既兼顾了作业又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去做课外的。另外要注意计算技巧的总结,这会大大提高你的做题速度。

  4、全力以赴的学习态度:直面难题

  学习态度也是影响一个孩子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好多孩子在平时的练习中会遇上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做着还顺手,那是老师讲过的题型,但接下来遇到一个自己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就发怵了,思考一会儿甚至不假思索就断定自己不会做而放弃甚至抄答案。久而久之,凡遇到老师没讲过的题型就全部跳过。这是相当有害的学习态度,这就完全抹杀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应考信心,因为考试不太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题。遇到难题、新题型一定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心态去尝试,把自己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试一遍,课内的题难度不会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能成功的。这样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锻炼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根据学习基础制定科学的预习目标

  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比较合适的短期目标是在初一起步阶段紧跟班级的教学进度,不落后不掉队。建议预习的内容以按照课内进度为宜:

  1.第一章有理数;

  2.第二章整式;

  3.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4.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预习的深度以了解知识点为主,能完成常见的基础题型,会书写规范的答题格式(特别是几何题),简单的单元测试能过关即可,不必追求难题。

  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则目标可以定为领先班级的教学进度,把预习进度稍作调整:

  1.第二章整式;

  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4.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由于个别名校在第一章的学习和测试中的题型涉及到部分不等式的计算,对于这类孩子,在预习的单元上强烈建议提前学习第九章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在预习上的深度可以适当提高,不仅掌握知识点,能完成基础题型和中档题型,还应着重培养孩子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尝试冲刺课内及统考的难题。

  注意:以上内容不完全适用于任何个人!家长和孩子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规划,形成符合个人特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中学推荐

试题资料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6. 石家庄站
本地教育

教育政策 | 教育资讯 | 择校指南

考试真题 | 简历面试 | 分班考试

经验分享 | 衔接经验 | 名校动态

热门推荐

小学模拟题 | 教育新闻

热门试题资料 | 广州越秀区

广州海珠区 | 广州天河区

重点中学

广州大学附中 | 育才实验学校

中山大学附中 | 广州华师附中

二中应元学校 | 广雅实验学校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数学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