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 2010-02-28 09:38:07
广州市博物馆馆长程存洁的著作《19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中,研究了反映19世纪广东人闹元宵的10张珍贵的通草水彩画。内容有闹灯、舞龙、舞鸾、蚌舞等。
罗昭亮此次参展的作品“腾龙走马宫灯组”突破了传统设计,每灯精雕六条腾龙作灯架,在三架宫灯上,用手绘砂玻璃的特种绘画技术表现出我国36项申报“世遗”成功的项目。
宫灯大师罗昭亮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传人。
人人都知道,元宵节这一传统佳节的标志就是吃汤圆、猜灯谜、闹花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自己独特的、极具岭南风情的燃灯传统,这一传统,始自南汉,于今尤盛。
岭南旧夜灯如昼赛月灯会与素馨花灯
广州的元宵灯会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南汉时,广州元宵夜在长寿寺(即今天的六榕寺)的花塔(现六榕塔,当时称舍利塔)上下燃遍灯烛,与月比光,并预祝丰年,称为“赛月灯会”。到清代,广州元宵灯市设在今解放中路的“四牌楼”;辛亥革命后,灯会曾一度冷落;解放后再度兴盛。
元宵灯饰品种很多,主要有宫灯、丝料灯、夹纱灯、走马灯、象形纸扎灯、花果灯、龙灯和灯楼等。龙灯与灯楼属于大型彩灯,由几十个灯笼连接起来的龙灯,还可以耍舞上街游行呢!
说到最具岭南特色的,还得数花果灯。有用红柚皮雕成的柚子灯,素馨花、茉莉花结成的花灯,明亮灯火带着阵阵岭南独有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
到了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中“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爆竹连天响。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紧跟着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元宵游行队伍往往长达数里,气氛十分热烈。
画中灯火海外明通草画再现百年前广州闹元宵
那些曾有的辉煌与热闹,原本只能通过前人的诗文来为我们勾画轮廓、渲染气氛,但幸运的是,我们处在最早开始海洋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广州。百余年前,那些来自欧洲的外国商人、使节,被广州节日的魅力深深倾倒的。18世纪末随英使马嘎尔尼勋爵访华的约翰·巴罗就在他的《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将他在中国走访期间见到的中国人如何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著名的元宵节灯笼将整个帝国从南到北照得通明,人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元宵节使用灯笼源于一个古老的宗教传统。……今天,中国人不仅将他们的房屋照得通明,还独具匠心,将透明灯笼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夜间拿着在街上跑。这在漆黑的夜晚所产生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飞禽、走兽、鱼虾和其他动物在空中穿梭来往,争奇斗艳。有些动物嘴中含着爆竹,口吐火焰,有些动物升腾起来,变成五彩缤纷的火焰金字塔,有些动物如同地雷爆炸,发出轰隆巨响。但是,最别出心裁的是那些不时改变形状,并且在改变形状的时候,放出不同烟花火焰的,如同变幻无定的普罗蒂斯(古希腊海神)。
为了让远在欧洲的亲友能了解这古老国度华美的节日,这些欧洲人订购了大量反映广州风情的通草画。不久前,在西洋诸国发现了一批生产于广州,流行于19世纪并以外销为主的通草水彩画,它们真实且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广州口岸百姓闹元宵的热闹场面。这批十分珍贵的图象资料现在也回到了国内。
在广州市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获2008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奖的著作《19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中,有专门的篇幅介绍这些通草画。
代有妙手绘宫灯红木宫灯工艺今获延续
今年的春节西湖路花市增设了文化艺术摊位,其中广、佛、肇传统工艺精品展点上,木雕工艺大师罗昭亮的红木宫灯作品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宫灯最早是用于帝王宫殿照明的,后来朝中达官贵人争相模仿,将其带到自己家中,遂逐渐流传到民间。据考,最初的宫灯是北方制造的白木宫灯,灯架上糊着的是纸,南方人一开始是不做这种灯的。后来丝绸大量使用,就取代了纸作为灯罩,皇帝招聘宫廷画师(有时甚至是外国来的西洋画师),在丝绸上作画,将国画通过丝绸转至宫灯上。宫灯的第三步发展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大量进口各种红木,如酸枝、花梨、坤甸等。广州的木雕艺人将这些珍贵的红木精雕细琢,发明了可装可拆的宫灯。将一盏盏宫灯放进盒子中,装入挂包,方便运送。又因丝绸易被虫咬,于是改用磨砂玻璃,在上面作画,配在红木制作的宫灯中。明朝时期将这种宫灯进贡上北京,在北京受到普遍欢迎,各地纷纷效仿。
如今宫灯已经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昭亮大师正是该项目的传承人代表。为了延续红木宫灯艺术,他曾经卖掉了两套房子,又把子子孙孙都带进了美妙的宫灯工艺世界,创作出获广东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和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精品大赛金奖,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3×3米巨型红木走马灯组;和适用于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节日,荣获广州市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的作品“百变节日灯”。如今,他又带着把岭南红木宫灯的制作技艺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的最新作品“腾龙走马灯组”,去参加南海元宵灯展。
程存洁:19世纪的广州元宵节曾让世界惊叹
“这些通草水彩画是十九世纪广州民间画匠在欧洲掀起‘中国风’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外国人的趣味而绘制的。这些民间匠人将东方风情,尤其是广州口岸的风情,以西洋画风精心彩绘在价廉物美的用通脱木茎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上。通草水彩画描绘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风景、花鸟虫鱼、港口船舶,还有戏剧表演、社会百态以及习俗节庆等等,其中,有关广州民间闹元宵的画面十分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百年前广州人闹元宵的戏剧性细节。”
程存洁指出,首先这些画面中呈现的场景,都是写实的,真实反映当年的社会风俗,“那时候是非常非常热闹的,舞狮、舞象、舞龙、舞鸾,这些是百年前广州人闹元宵必备的节目。早在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的笔下,就已记录下了广州城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的浩大场面,直到十九世纪依然如此。而现在城市化的进程让社会节日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在产生了一些新的庆祝方式的同时,遗忘了过去的热闹。”
从这些珍贵的画面里,我们能容易地发现岭南的特征。程存洁说:“北方闹元宵的画面里面,人们穿的衣服都厚很多,戴着棉帽、风帽、拢手等御寒服装,而我们看到的这套通草画里,这些舞狮、舞象、舞龙、舞鸾队的成员,各个身着不同颜色的衣衫,腰系围巾。他们穿着如此单薄的衣服,并随时预备着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可见这是发生在春意融融的广州街头。”此外,从灯具的题材也能看出鲜明的南方风格,“有南方的鱼灯、莲花灯,舞狮也舞得是南方的文狮,还有舞鸾舞象这些场面。”
程存洁介绍说,通草水彩画反映的舞龙场面有五名壮士,他们个个身强力壮,裸露手臂,前后各有两人分别高高地舞起龙头龙身,另一名壮士高举彩珠,始终跑在龙的前头。他们向人们展示的是“蛟龙戏珠”的壮观场面。舞狮的画面中,四个人组成一队,其中一人高举火炉跑在最前面,紧随着的是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他右手持折扇,左手紧托彩珠,另外两位则扮成狮子,紧紧跟在彩珠的后面追赶着。这是“雄狮追珠”的场面。舞鸾的场面是由五个人完成的。一人手举“彩凤”伞盖,一人口吹螺号,一孩童口吹长笛站在一成年人的肩上,悠然自得;排在最后的那个人扮成一只高大的鸾,翩翩起舞。最有特色的场面则是舞象。从通草水彩画中,我们看到19世纪广州人元宵舞象的场面,虽名其为舞象,实际上是由两名男童扛着一头“大象”在行走,紧随其后的是三名男童,他们分别手举灯笼、鱼灯和寿桃等。
更有表演者们有的肩扛鱼灯、虾灯、鸟灯、蝙蝠灯、蝴蝶灯,有的手持花篮、灯笼,有的两人一组扛着寿桃,有的举起火把,点燃炮竹。他们走大街,串小巷,所到之处都热闹非凡。他们不时地表演着各种节目,如“哪咤闹海”、“天女散花”、“六国封相”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表演是“蚌舞”。
通草水彩画留下了广州元宵灯节如此迷人的景象,它不仅让今天的人们赏心悦目,而且给当时来访广州的外国人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19世纪初曾到访广州的美国人亨特在他的《旧中国杂记》一书中写道:“灯节,夜间所有房屋、庙宇、公共建筑等等,屋顶上都挂着点燃的灯笼。像在广州这样一座大城市,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动人效果。”
红木宫灯是广州木艺人发明,起源于明朝,以珍贵的红木为原料,精雕细刻,可以装拆,在明朝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到了清朝开始大量出口。这种工艺到了现代日渐式微,广州最后的一家宫灯厂于二十多年前就倒闭了,现市面上出售、出口的许多宫灯,都只是灯型产品,并没有传统工艺。红木宫灯大师罗昭亮看到这种传统工艺的失传,感到非常痛心,下决心要把红木宫灯继承下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功。
罗昭亮先生七岁开始习画,师从广州美协副主席杨苏、著名书画家屈炳权、卢子枢弟子袁伟强等。于1996年起开办美术工艺厂,研制传统红木广式宫灯,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代表作有盘龙子母灯和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3×3米直径的子母宫灯。
罗昭亮:我的红木宫灯情怀
信息时报:你是怎么开始做红木宫灯的?
罗昭亮:社会各方人士和各个媒体都问我:“你怎么会想到造红木宫灯”?要回答这个提问,首先要介绍我父亲罗启湘和我的叔父罗启洲兄弟俩。他们出身在广州白云区神山两下村的一个贫农家庭,祖父很早离世,祖母含辛茹苦抚养到父亲十一岁叔父十岁的时候,他俩身上只穿一条“牛头裤”脚上只穿一双木履步行二十多公里,到广州寻生计。父亲当建筑学徒,叔父当木雕学徒,十年后,父亲成为广州有些名气的“三行佬”(泥水、做木、油漆),用他自己的名字开办起一间私营建筑装修工程公司,当时叫“启湘营造厂”,他一生中造过许多重大工程,如南方大厦重建工程,白云机场工程,广东迎宾馆第一期全部建筑工程,广州工人疗养院全部工程,广西南宁百货大楼等。而叔父就成为一位有资格的“花梨佬”(红木雕刻艺人),为许多外国领导人雕制红木家具,留在国内的力作“九龙床”,至今还珍藏在人民大会堂内。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成长过程,我出生在广州第十甫路,算是个西关少爷吧!当时父亲每天都在做木为生,所以我学走路的时候,就天天把父亲锯下来的木头作玩具,到我寄宿东山培正小学读书,又算是个东山少爷,“自由劳作”课,我用木碎料自己设计造了一张通花雕刻的大床模型和一架木飞机,得到学校的表扬,得了一百分,两件作品都留在学校里(叫贴堂),当时是父亲教我做木,叔父教我雕刻,这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搞木雕。
父亲经常承接许多中式装修工程,如厅房间格,客厅和饭厅的间格,书房与睡房之间的间格,还有很大的“神楼”工程都喜欢用通花雕刻,父亲和叔父兄弟俩就经常合作配套生产,我跟在他们中间,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在我脑海对木工和木雕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接触到红木宫灯还是我在广州市第十中学读初中的三年里,我的美术得到我的美术老师杨苏——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精心教导,成绩是全校最好的。那时候常常经过大南路的中华宫灯厂,透过宽阔的厨窗,看到里面挂着各式红木宫灯,我觉得宫灯造型很有品味,上面的玻璃画也很艳丽,走马灯更有动感,我从心底里喜欢上红木宫灯。
1955年初中毕业,我报名参加了第一批开发大西北的志愿者,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勘测局工作,1962年回到广州又和叔父住在一起,叔父在广州木雕家具厂工作,每天晚上和叔父谈木雕技术的事,许多时候有些技术听不明白,他就实际做给我看。叔父传授给我很多木雕的实践经验,直到叔父病逝,我从1963年开始跟随岭南派国画大师卢子枢的入室弟子袁伟强学习国画,袁老师去世继续跟随卢大师的另一个弟子著名书画家屈炳权老师学习山水国画。为制作红木宫灯打下了基础。
1996年,我已经58岁了,之前曾经下海做过摩托配件,赚了一些钱,但是却觉得做红木家具、宫灯才是我的本行。于是我成立了艺华美术工艺厂,聘请了三位原广州红木宫灯厂已退休的老艺人作技术指导,又和中华宫灯厂“末代”厂长高先生交上了好朋友,他把红木宫灯制作关键技术全部告诉了我,高厂长对我说出他的心里话,他说我是末代厂长,眼看着自己的厂关门停产,全厂职工遣散,红木宫灯从自己手中消失,心里非常难过,但生意不景气,厂里职工人数又多,没法维持下去,现在你能成立宫灯厂,继续坚持和发展红木宫灯生产,而且做的质量更进步,我感到十分欣慰,希望你继续努力,把木宫灯发扬光大。我听了高厂长的话,我更感到肩上的任务很重,下了最大的决心,把开放改革赚来的钱全部投入红木宫灯的抢救工程中去。
信息时报:1997年信息时报记者曾经采访过您,似乎当时您的这个红木工艺厂处境比较艰难。
罗昭亮:一开始很难,为了维持我的工艺厂,我卖了自己的两套房子,用光了毕生的积蓄,还向银行贷了款。宫灯的技术一定要传下去,我不在了,儿子要接着做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要有愚公的精神。现在,儿子跟着我做宫灯;女儿也跟我画玻璃画,外孙女也正在学画。现在白云区政府对红木宫灯制作工艺的传承非常重视,红木宫灯的传承在政府和各界有心人士的支持下,这次上榜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定能够好好继承下去。目前,红木宫灯厂已经朝着好的势头发展。宫灯毛玻璃上的手工山水画沿用传统中国画技法,通透的画面与灯光配合,不同角度呈现出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红木宫灯其实就是把中国的画画、雕刻等都融于一体。广州的泮溪酒家、大学城的岭南印象园、东莞的可园、四川佛教学院等场所,都悬挂有我制作的红木宫灯,一挂上去,中国传统的味道就出来了!
信息时报:在设计制作宫灯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罗昭亮:为了追踪红木宫灯历史和各个朝代的演变,我跑遍全国,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尤其是民族特色,例如在长春市参观末代清朝皇帝傅仪的皇宫,宫里有鼓型子母宫灯,但不准照相,怎么办呢?我站在宫灯下,足足站在那里近半个小时,细心观察,默默记忆,直到背出它的型态和花纹图案还有木雕的表现手法。为我设计各类宫灯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至今宫灯罩的手绘砂玻璃画是美术学院也没有这教学课程,使用的丙稀塑料颜料性质是特殊快干的,绘画的时候,使用白色是很小心,只要多用一点点,画面就不透光,还起斑渍,很难看,砂玻璃不吸水,用水少了,画面干巴巴,多了一点水,画面又“化”到一塌糊涂很难控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手绘玻璃画的一整套技法,我深深地体会到,红木宫灯不是卖木(北方艺人是堆砌木通花)我们南方是卖画,宫灯架用上乘的红木,获得流畅的线条和宽阔的画面,宫灯架只是一个立体画框,镶12幅到24幅画,在宫灯里的电光强烈照射之下,融合出一个美丽通透,典雅的画面,尤其是山水画的云海飘逸,借助“砂”的特性,只要淡淡的色彩就能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感,又能清晰的通透,做到灯不亮时画面很美,灯亮起来,画面更美。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