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作者:. 2010-02-04 08:48:29
广州议政厅
取消推荐生严禁小升初择校系列讨论 2
■新快报记者 苏少鑫 韩帮文
本期议题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透露,广州将逐步取消推荐生制度,同时严禁公办初中将捐资助学与学位挂钩。广州知名教育专家王永江昨天在本报组织的讨论中指出,以地段划分入学并不公平,并预言这个“教育新政”必将失败,广州教育公平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
特邀议员
王则楚(广东省政府参事)
袁 征(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导)
信力建(知名教育人士)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新快报:王永江先生认为以地段划分入学不公平,并指出政府应该提供各种特色学校供民众各取所需选择。对于这种说法,各位怎么看?
袁征: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有四种关系。第一种是服务机构可以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也可以选择服务机构;另外一种是服务对象可以选择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不可选择服务对象;还有一种是服务机构可以选择服务对象,但服务对象不可以选择服务机构;第四种是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互相都不能选择。
最后这种关系的典型是两类机构,第一是监狱,犯人不能选监狱,监狱也不能选犯人,没商量。第二是提供强制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国叫“义务教育”),学生不能选学校,学校也不能选学生,分到哪就是哪。
我赞成这个观点。公立小学和初中教育应该按地段入学。现在的问题在于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太不平衡,大家都想往好学校里钻。
据我所知,广州的公立初中和小学办学水平差别这么大,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市政府拨给各个区的教育资金不同,各个区要自己负担一定比例的经费。这就造成了各区公立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师工资的不同。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纳的税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要解决拨款的问题。
第二,王永江先生说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老师,我不赞成这个观点。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教师水平、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对学生成绩影响并不大。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好的学生互相促进,坏的学生互相拖后腿。
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我希望媒体把它传播出去。我教过广州一些顶尖名校的在职教师,我并不认为他们比其他学校的老师好到哪里去。那些顶尖学校的孩子是互相促进的,有一些很差的学校,大量学生厌学,教师累得吐血也没有多少效果。我认为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信力建:本来政府就应该做好保障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政府要全力承担这项经费,使各地区达到平衡,帮助弱势群体平等地接受教育,而各种特色的、差异性的学校由社会和市场来提供选择。
公立学校创收是万恶之源
新快报:是不是说,名校其实靠的是好的生源,而不是所谓名校管理、名师调教的结果?
袁征:是的,我敢说,把广州最好的学校和最差的学校的学生对调一下,那些名校教师一样教不好。现在要让各个公立学校的学生都有比较公平的学习条件,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不准学生择校,不准任何学校掐尖。名校不能搞什么实验班、奥数班把最好的学生都拿走了。北大、清华、中大那些学校自主招生也是掐尖,也是特权,为什么其他学校,比如湛江师院,就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呢?
第三个问题,也是老问题。“文化大革命”之后,流行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让各个公立机构自己“创收”。创收是万恶之源。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平衡,所以有的名校就有了创收的资本,收择校费、“捐资赞助费”等等,结果公立学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名校教师收入高,学校条件也好。这样就造成了更严重的不平衡。因此,中国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政府为公共服务提供足够的资金,公立机构通通不能创收。
这三点解决了,那么公立学校教学水平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就会大为改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信力建:我认为在名校问题上,教师重要还是学生重要的观点都不够全面,最根源的地方也不是在教师或学生,而在于政府的投入不均衡所导致的。
政府的不均衡拨款,学校被演变为赚钱的工具,是造成学校存在根本差异的重要因素。应该说,名校原来是靠政府的大量投资,到了后来则是靠赚取的利润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是,政府对学校已成等级化管理,对一些政府有利的公办学校在硬件上、软件上进行大量投入,而对一些民间力量学校不投入或者给限制政策,压抑着他们的发展,投入和政策上的优劣对待和严重倾斜,拉开了所谓名校与非名校的极大距离,这是政府导向的结果,是错误的政策。
问题关键在游戏规则不公
新快报:也就是说,现在学校之间的平衡,首先要生源之间平衡。一旦对生源掐了尖,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王则楚:其实扯来扯去,是这样一个情况:究竟什么是教育公平?是因材施教还是有教无类?
孩子天赋比较强,应该去接受好的教育。那好了,由于天赋不同,就承认他的不平等。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该怎样解决。你们搞清楚这个道理是在这。
现在谈的问题是推荐生要不要搞,那么推荐生怎么来的?就是在当时我们国家,就是1991年,对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那时候搞什么少年班。在这个情况下,就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问题。于是开始考虑推荐生这个问题。
那么后来为什么取消,我讲了,第一次取消不是推荐生的事,而是由于保持特长生的事,所以并没有取消因学生特长而取消推荐的事。现在重新来谈推荐生。
这些事情是不是公平,综归有一个游戏规则。学校有差异,应该给人家以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方法有好多,包括考试是一种,对不对?我考初中的时间,就可以从中大的小学考到广雅去,凭什么那个时候可以考,而现在不能考呢?
而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推行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十七大报告已经把话说透了,要减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所有的老师都还在加强。为什么呢?
差异大而没选择权很悲哀
新快报:刚才袁老师讲了,教育不均衡的话,应试教育永远不能解决,搞素质教育是废话。
王则楚:可以这样讲,中国可以培养最好的高中毕业生,比较好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培养不出好的研究生(论坛) ,绝对培养不出好的博士生。因为好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跑人家那里去读了。学生是最主要的,这是肯定的一条。没有好的学生,这个学校是起不来的。
我认为,得首先承认,学校有差异是永远的一件事情。想公办教育没差异,也是乌托邦的一种想法,任何时候都会有的。不那么大就是了,始终都会有的。大到离谱就得改变。
第二个问题就是,既然有差异,老百姓应该有选择权。如果在差异非常大的情况下又没有选择权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信力建: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去分析这个均衡问题。
首先是公办学校不要先挑学生,而是有自由的、公平的、可选择的环境给学生去选择。你读书不厉害的,可以在公立学校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你有潜力的可以选择好学校去深造。
均衡与否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在保障学生读书权利的基本前提下,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政府、学校来决定自己的读书规划,读书的权利掌握在学生的手上,钱是老百姓的,想去哪里读书就去哪里读书。
这就是义务教育的选择权,就是在国家提供了条件并且有保障的情况下,公民可以选择由国家提供的统一教育,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例如个性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或西式教育。只要是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就是他的权利。
(新快报)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