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11-17 09:24:08
校长推荐生应是文化考试“遗漏”人才
近日,北大、同济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政引
起了热议和质疑。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的高校、高中校长和部分家长,请他们说说他们眼中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先行者解读]
“校长推荐”宗旨:让高中教改不被高考“绊了腿”
其实,上海大学在2009年自主招生中就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实行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据悉,该校共收到25所中学的100名校长推荐生材料,其中39人达到一本分数线,最后录取人数为24人。该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叶志明为家长详细解读了这项新政。
■解读一:“校长实名推荐制”目的何在?
答案:为校长打开教改之路,提供发展空间
叶志明表示,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采取这项政策,二是怎样实施这项政策。叶志明指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中学校长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些校长对改革很有想法,但是现行的一些制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到了高三年级,由于面临高考,学生不得不返回应试“原路”。而“校长实名推荐”在为少数学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校长打开这条改革之路,提供发展空间,让他们放手改革,减少后顾之忧,使改革不至于被高考停滞了步伐。至于实施的办法,叶志明表示,不希望高中采取考试的手段来推荐学生,这等于又走回了应试教育老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像该校就采取不考试,仅审核学校提供的材料,并与学生进行一次面谈的模式。叶志明认为,衡量改革新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为学生减了负,如果增加了同学的负担,那就违背了实行的初衷。
■解读二:推荐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高校如何选择高中学校?
答案:应预先设计好相关程序和制度
叶志明表示,高中校长应预先设计好相关的程序和制度,并在推荐的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而高校也会在拿到推荐名单后进行审核。例如上大在拿到推荐名单后进行了两次公示,并采取有问题立即解决、有举报立即调查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公平、透明。
叶志明说,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是因为只有中学校长才有能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对有思想、有想法进行教改的校长和学校,上大都会给予机会。他强调,并不只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才有推荐名额,普通高中也应获得推荐名额。
■解读三:高校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答案:被推荐生诚信教育需加强
据了解,极少数学生在获得校长推荐并得到高校认可后,却在填报志愿时不遵守约定,而将该校填在C甚至D志愿。叶志明表示,出于对高中、学生的信任,该校没有让学生签订协议,但极个别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却警示高中需要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高校观点]
“校长推荐制”是自主招生的进步
同济大学是本市首个2010年自主招生推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高校,对这项政策在招生及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济大学原招办主任肖亮华认为:“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疑是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革的根本推动力。”
肖亮华提到,钱学森老先生曾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提出看法,说如今大学生人数多了,有了“量”的增长却还是很少有拔尖的学生能冒出来。钱学森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难出创造性人才,也正因此,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自主招生就是发现问题后的一种弥补方式,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中。自主招生最初只有文化考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仅仅一场文化考试不足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因此后来发展到了需要第二轮面试,学生和老师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能让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具体、直观。作为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很多人将实名推荐制视作全新的政策,但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自主招生的一个部分,是中学和大学更紧密合作的一个象征。
将“招生”与“培养”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同济大学的实施方案为,大学给中学一定的名额,有意向的中学生首先自主向老师申请,经鉴定符合条件的,由学生班主任、各任课老师分别写该名学生的材料,所有材料汇总后交给学校,而学校会请专门的团队对这些学生进行筛选,最后确定推荐名额,由校长写推荐信至大学。此后,大学会派出专门的团队到中学,与这些学生一一面谈,目的是核实上报材料的真实性。整个过程中大学与高中是有不断交流与沟通的。
肖亮华认为,中学和大学的紧密合作,是“校长实名推荐制”与传统自主招生方法的最大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将“招生”与“培养”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目的都是一致的,为国家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中学校长回应]
社会应当对学校的诚信持有信心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西方大学招生很普遍的制度,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国内“引进”会否引起“水土不服”呢?
面对种种质疑声,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认为,实施这项措施的高校也好、有推荐名额的中学也好,都是具有可靠诚信背景的学校,而整个推荐过程也是有严格的程序规范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决定人选的。自2007年起,上海就作为试点成为第一批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受益者,而从两年来的经验来看,家长和学生所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北大对推荐的人选有学习表现、特长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甚至会派专家团直接深入中学学校与学生直接面谈,在多重考量之下择定人选,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本市另一著名高中领导也认为,社会应当对学校的诚信持有信心。由近两年的试点情况来看,整个推荐过程是绝对公开、公平、公正的,每一个环节都经由严格的设计,实行制度化管理,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对于部分群众心中的担忧,这位校长表示可以理解,毕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迈出的第一步总是相对艰难的,但关键是要敢于迈出这第一步。
“校长推荐”会使高中教学层次更丰富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多元化招生的一个实验,由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一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否与制度设计的目标相匹配,还要考虑整个大环境,环境是否允许这样的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如:开窗通风有益身体健康,这个命题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如果卫生环境跟不上,是否还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呢?中国学生人数多,经济实力也不足以满足需求,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十全十美。西方国家在进行推荐及审核的过程中,教授和学生是“多对一”的关系,即多个教授负责一个学生的鉴定,甚至会为了招收一个优秀学生,设置多次考核,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人选,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而这样的模式对中国国情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肯定这项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招生政策是对教学模式的引导,以前只有一个高考时,学校的教学设计就只应付一个高考,现在有更丰富的招生途径,那么学校的教学也会更加层次丰富,更贴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无疑是一种进步。高校与中学所达成的共识就是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对于这样的政策,我们应当给予支持与呵护。
[家长、学生呼声]
普通高中学生、校长呼吁高校“突破控分线”
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少家长和学生提出了种种隐忧。而众多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学生、家长则呼吁,高校能放宽门槛,突破“一本最低控分线”,使这一新政惠及更多学生。
2009年闸北八中有两名学生最终通过校长推荐被上海大学录取。该校校长刘京海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应是教改的一个探索,不能变相成为高校提前抢生源的手段。他指出“校长实名推荐”的初衷不错,能打破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单一文化考试的模式。如果高校全部采取文化考试的方式录取学生,那势必中学只关注对学生成绩的训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也不利于学生在今后高校中的发展。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