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匿名 2009-04-16 09:36:17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却进展甚微,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的:“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里所指的相对滞后,其实就是说教育发展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教育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中国教育体制演进的目标模式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也就是不知道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这种状态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非常相似。目前的主流话语仍然以教育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为由歪曲和拒绝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有关部门和某些人也总是把教育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市场机制对教育公益性的侵蚀和损害,以此换取老百姓廉价的支持与转移人们对教育体制改革的视线。
那么,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究竟是什么呢?尽管全社会对此还没有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但从人们希望它承担的社会职能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两个最本质的体制性特征:第一,教育公平受到普遍的制度性保障;第二,学校实现充分的自主办学。因为只有学校能够自主办学,人类无限的创造力才能在教育领域迸发出来,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教育体制目标模式的这些基本特征上取得共识,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也就清晰可见了:
第一,必须打破公办教育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垄断。公共教育资源理应是“凡我国民,人人有份”,它的法理基础就是学生权利平等,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公办教育固然是目前国家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成为公共教育资源的当然垄断者。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都表明,公办教育除了在推动建立义务教育制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体制优势以外,在教育活动的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比民办(私立)教育具有内在的体制优势。即便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也不能在微观层面证明它一定比民办教育做得更好。因此,在学生权利平等的基础上重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体制应该成为本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应该确立的一个基本战略思想。
第二,限制中央有关部门的教育决策权限。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就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因此,除了义务教育这种基本教育制度以外,必须允许和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取向恰恰与此相反,计划管制变本加厉,不断上移和新设置的各种行政审批和规制正在扼杀地方的创新精神。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刀切”的政策常常是南辕北辙帮倒忙。因此,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限,尽可能向基层放权、向学校放权应该成为这次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战略思想。
在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战略以后,如果选择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突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流动人口子女建立全国通行的、多层次的“教育券”制度。建议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出资责任,比如三级财政各自出资(发行)总额100亿元人民币的“教育券”,则义务教育阶段1000万流动人口子女每人平均可以获得3000元“教育券”,超过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2000元左右的支出水平,并能够极大扩张民办学校的招生空间和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有着广泛社会支持,并能持久释放制度创新效益的首选突破口。
取消公办学校的行政级别,让学校回归教育组织的本源。学校目前普遍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已经严重损害了学校的社会职能,此项改革对于高等学校恢复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是保证学校教育性和消除学校自主办学体制障碍的必要条件。
消除对民办学校教师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身份歧视。这既是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民办学校稳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大家都认为要把教育公平和教育品质置于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的品质,也就是改革路径的选择。照我的观察,实现这两大改革目标最有效的办法在于激发基层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落实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制度建设上。我并不认为被教育界痛心疾首的“应试教育”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和不治之症,并且也不是基础教育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其实,在一个教育供给足够多样化和学生具有充分选择自由的教育体系中,只需要在县级区域内定期测试学生综合素质并将结果公诸于众,社会选择自然会淘汰掉那些对学生缺乏发展价值的教育行为模式。至于大众热议的“择校”问题,应该把它看成是家长对教育价值的重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政府只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就应该看成是一种正常现象。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