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3-12 11:21:36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改革以来,按理说,孩子上初中已不再是难题,可每年的择校大战依然高烧不退。当“有书念”不再成为问题后,人们纷纷要求“上好学校”。大家共同探讨初中择校问题,不少校长现身说法,他们的子女就是“不择校成才”的有力事例。
1、校长的孩子不择校
媒体见面会上,广州某校长首先发言,他说,谈到择校,他自己的孩子就是个例子。“这些年,我相继担任中学家长委员会常任委员。可以说,这些年来同学们及家长们面临的问题及困惑我都面临过,而且因为我身兼校长及家长的双重身份,我对于这类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我帮助我的孩子及许多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做出了若干次冷静地、理智地、并在数年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重大选择。”谈到自己的孩子这一路走来,校长显得很激动。
记者发现,不止是校长,其他两位校长的孩子选择了普通中学,其中一个已经在去年中考中以高分被华师附中录取,还有一个目前在年级里也在各方面处于很好的发展态势,进步很快。除了校长,诸多公办学校的老师也纷纷放弃让孩子到民办学校读书的机会,选择就近入学,选择公办学校。
2、三类学生择校得不偿失
讨论中,校长们的发言个个精辟,大家一致认为,三类学生择校得不偿失:尖子生没有必要择校;中等生择校也没用;临界生择校的代价是丧失自信。校长们列举了大量就近入学在公办学校学习后升入重点中学的事例。校长们认为,广州初中教育界所谓的“超级大国”,这些年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广州市直初中学校多极化发展、均衡化发展的生动局面。在这些公办学校,尖子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等生有了更大的提高空间,而临界生则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连续多年实行的50%重点高中指标定向录取公办初中生政策也让进入公办初中的学生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在三年后的中考竞争中,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初中的学生们比选择民办初中的学生们拥有了20分的巨大优势。对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小学毕业生,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初中,实际上就意味着超前获得了重点高中的优惠入场券。
3、进校100名,中考市区第10名
在交流材料中,一份由毕业学生写给母校的感谢信,让记者眼前一亮。这是某中学一位同学写给母校的信,如今这位学生已经是实验中学地招班的一名学生。在信中他写道:“四年前刚进中学的时候,初一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排名在年级100名之外,班主任蒋老师独具慧眼,经常找我谈心,不断激励我,升入初二,小学从未担任过干部的我当上了物理课代表,身上有担子了,我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不甘人后,在后来的历次考试中,名次不断提升,直至稳定在年级前列。参加2007年中考,我考了738分,名列市区第十名。今天,我在扬中地招班,学习依然如鱼得水……”
4、孩子在哪上学看看三条建议
到底该上什么样的学校呢?校长们给出的建议很简单,就三句话:上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上优质资源充足的学校;上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
校长们说,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是择校带来的首要问题。大量学生异地择校,不少孩子每天要骑车穿城而过,家长不放心,老师不放心,交通隐患多。伴随着“小升初”生源高峰回落,应届小学毕业生从三年前的6万人下降到了4万多人,教育资源将会相对富余;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未来学生的升学路径将会更宽,没有必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挤入热点民办学校。就近入学的公办学校可以给孩子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每所初中都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其中最核心、起决定因素的是名师资源。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但其作用效果却随着班级数及各班学生数的增加而衰减,每位学生受益的程度也往往因其在群体中所处层面的不同而不同。因而理智的家长应为孩子选择优质资源充足的学校,并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占有较多的份额。而至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则更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而这些各具特长、品学兼优、灵气十足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后,由于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也受到高中学校的普遍欢迎。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