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3-12 16:01:24
这几天,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副校长吴广淇已经开始为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忙碌了。
5月份报名,6月份考试,10多所民办初中“联合招考”,数万名广州小学生在毕业考试三天后,就要开始争抢区区几千个优质初中学位,这样的场景已经连续上演了多年。
从2006年的12所,到2008年的16所,参与“联合招考”的民办初中都是广州各公办“名校”所创办。广雅实验学校是其中之一,由百年名校广州广雅中学承办。吴广淇说,“联合招考”今年继续搞。
因为背后站着“名校”,“联合招考”可以把金字塔尖的优质生源轻松地揽入怀中,更可以在中考中成为“强校”。2008年,广州中考总平均分前四强均为此类民校,前十强中“名校办民校”占了6席。
2004年,广东省民盟在省政协会上提出提案,批评“名校办民校引起初中教育不公平”;今年2月,省政协委员孟浩就此再提出提案,指出“名校办民校”混淆了原本公、民产权清晰的资本界限,并对真正的民办教育客观地造成了不公的影响。
“名校办民校”的初衷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大,以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优质教育。
可是,由于“名校办民校”牵涉国有资源收费以及挤压真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等问题,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广受争议甚至指责。
名校情结与“民校”热
家住海珠区的冼东昌在春节前就开始上网查资料,为今年升初中的女儿挑选学校。“电脑派位都是一般的学校,一定要为女儿选个好学校。”
冼东昌所谓的“好学校”,是指那些名校所办的民办初中。春节后,他开始一家一家打电话咨询这些学校的师资和学费等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广东中学学位吃紧,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只有五成多能升读普通高中,其中能入读市级以上优质学校的只有45%,上高中比上大学难。为此,广州市zf提出,3年内建设24所示范性高中,并实行初高中分离。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一些名校高、初中分离后,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以“名校”的名义大办民校。于是,2000年以后,挂着名校金字招牌的民办初中纷纷涌现,如越秀、荔湾、海珠等传统教育强区的“公办名校办民校”广雅实验学校、二中应元实验学校、六中珠江中学等,老城区以外的番禺、增城等地区的广州番禺北京师范大学南奥实验学校、广州番禺执信中学、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番禺学校等。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些名校将初中部直接转为“民办”,只有少数几所名校保留了少量的公办初中学位,致使公立优质学位急剧缩水。据广州市教育局一位教研员估算,近年来“消失”的优质公立学位超过五六千个。而这些优质学位随着学校的“公转民”,也“变异”为“民办优质学位”。
一方面优质公立学位大量“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也日趋强烈。省民盟在对学生被电脑派位派到不理想学校的有关调查中发现,只有23.4%的家长表示听天由命,而63%的家长则力图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优质学校,获得优质学位。
于是,那些挂着“名校”金字招牌、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办初中,就成了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广州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明,广州市每年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数高达11万,按照省民盟调查的比例计算,每年力图进入优质学校的学生人数就高达6万以上。冼东昌不过是数万名力图进入“名校”的家长中的一个。
在这一庞大数字支撑下,数万名小学生奔赴考场争考“名民校”,成为每年6月广州的独特风景。
但由于巨大的需求与有限优质学位之间的反差,致使争考“名校办民校”的录取率比高考还低,几乎每所“名民校”都出现了两三千考生争抢两三百个学位的情况。
广雅实验学校副校长吴广淇告诉记者,前些年,该校只有荔湾一个校区,共有6个班240个左右学位,每年都有超过2000名学生报考,录取比例大约是1/10。从去年开始,该校在白云区建设了新校区,扩招了9个班400个左右学位,录取比例提高到1/5左右。
有需要就有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巨大反差,不但让这些“名民校”置“‘升中’不准考试”的规定于不顾,“民校”身份更使这些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高昂的学费,使本来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成为一个利益巨大的市场。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