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2-12 10:23:41
心灵地图
学校,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一种终极价值,一种超乎实用之上的审美快乐,正如眼睛之于美人。经过历史的沉淀,社会的变迁,这种价值就成为恒久的经典———也就是说,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名校之名,不光在于升学率和师资队伍,还在于那种个性与共性兼容的历史感。
←这是一所在广州人心目中绝对现代、新锐、牛气的学校。
“华师附中”(或称“华附”),听上去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的称谓,自然折射不出多少信息。初到广州之时,华东师范大学附中还是在我心中留有很深印象,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简称,自然不能引起我的好感。但华南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以及由“华附”在番禺地区的民办学校所造出的影响,却使我慢慢产生兴趣。
按照我的先见,“华附”之名以及它的历史,与“省实”(广东省实验中学)颇为相似,而不同于培正、广雅、执信这样的“老字号”。从我拿到手的“华附”简史(讨论稿)里,我看出两点内容:一是这所学校“叙述历史”的意识正在形成,也就是说,它正在成为自己的历史学家;一是其主流话语比重很大,“宏大叙事”的命题屡见,比如说“改造旧教育和旧知识分子,使之为新社会更好地服务”。
就在今年,“华附”有三件富于象征意义的事情:一是“合校50周年”大庆,1952年合校,这一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在后来的教育史上意义重大:一是首任校长黄杏文先生刚刚去世,享年89岁;一是校友谭天度,1922年入党,也刚刚去世,享年109岁,党龄80年,这两个数字,在中共党史上都是仅见。
吴颖民先生同时担任师大副校长和“华附”校长,声望之隆,广州杏坛难有比肩。他得意地向我陈述这样一件事实,外人只知“华附”为新锐,但很少有人关心它的历史。要知道,它是由4所各有历史特色的名校合并而成———中大附中、岭南大学附中、广东联合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其中中大附中已有92年的历史,而岭南大学附中的前身格致书院,创建于1888年,与广雅书院同年。
提到岭南大学,我的眼睛开始发亮。这所教会学校,因校长陈序经而闻名遐迩;这位陈校长,“五四”时期与胡适之先生鼓吹“全盘西化”,后来因延揽“自我放逐”到岭南的陈寅恪而为后辈所敬重。“华附”的悠久学统与包容心性,境界全出。林则徐的自勉联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好可以用在上面。
“华附”最老的物事,是东教学楼后侧的一棵木棉树,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这所学校年长得多,根深叶茂,力争上游。带我去参观的方老师说,木棉树既是树,又是花,有树的内涵,有花的气质,在哪里都是最高,因为它扎根大地,同时最能追求光明。
发现之旅
别具后现代气质的教学大楼
最富现代感的牛气学校
我的脚下是“华附”办公楼4楼,这里观景不错:8点15分,天色灰暗,细微而无处不在的雨丝使能见度更低,南边是车流轰轰隆隆,向中山大道东尽头疾驶,那里的天空放出一丝晴色,仿佛少女胸口和脖子间的一寸肌肤,令人遐想。正面是天河购物中心,这里的世奥书城,品种丰富。右手处是远洋大厦,下面的平房门口挂着一幅“学生领袖训练营”的条幅,很是引人。
张扬着恢弘气势的华附浮雕墙
“华附”的大门很富现代感,长长的金属折叠门和中式白色墙壁,告诉我这所学校的锐气。正面教学楼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字,与下面朝气蓬勃的中学生相映成趣。毗邻的两座雕塑,却又让我沉浸到想象和联想的快乐之中。
左手处,是“智慧之光————激情果实,思想火炬”系列浮雕,有李白、苏轼,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有门捷列夫、达尔文,清一色古铜色彩,造型古拙,线条遒劲。不过所有人都说,“华附”的理科远远强于文科。惟其如此,文学家的浮雕数量才多于科学家?
人活109岁甚至更长,跨越了3个世纪,什么感觉?一个80年前加入中共的老人,看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临死时又是什么心态?谭天度矮小的身材、雪白的须眉间,写着很多书外的东西,1999年他在医院中为“华附”题的“承前启后扬传统,继往开来创辉煌”,不正是他的人生观吗?
华附最老的事物:百年木棉树
同样年长的,还有那棵老木棉树,“愈老愈俏”。我说,沙面的那些大树,不见得都有这样的历史,而且这是这里唯一的,就更有价值,应该把它围起来,书写它的历史,让历史不仅留存在记忆中、书本上。
据介绍,“华附”最早的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风格的工字屋顶,作为学生宿舍,一直用到80年代初。清华的工字厅食堂,在清华人的印象中也是不可替代的。但苏式建筑虽然坚固,通风采光必然很差。一位1982年进入“华附”的知名人士讲,那时的视觉效果就是“黑咕隆咚的”,也没有其他感受,现在想起来特别气闷。
就是这种“傻大黑粗”的家伙,在“华附”都不可能见到了。在校园的
东北角,漂亮的田径场东侧,是建成不久的教工宿舍楼,20层,160套。我说,这栋楼要是商业行为,依靠华师和“华附”卖点,绝对超值。
50年间,“华附”已经走过许多历史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的变化,更是巨大。
实地采访
校长吴颖民
吴颖民校长,身兼华师和“华附”两所名校的领导,审读中学教育的视角,自然更加复合而具深度,而不是外界所说的“明星校长”。
吴校长是汕头人,9月15日刚过52岁生日。1976年,一个特殊的年头,他从华师化学系毕业,到“华附”教书并担任行政工作直到现在,1984年到1996年间任副校长,此后任校长并兼任华师副校长。
吴校长说,“华附”所有的“新”,都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的,这不光指建筑,同时包含管理培养理念和方式。20年前的“华附”,即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多,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就逐渐形成了吴校长所说的“华附”学生的优点:踏实、博学、善于沟通。
老师吴慧文
吴慧文(女,1979—1987年间任“华附”副校长):我是1954年华师生物系毕业的,华师第一届毕业生,在“华附”待了大半辈子,现在返聘。
刚到“华附”时,我们在黄杏文老校长带领下,致力于教材和师资的整合,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这是“华附”的第一个阶段。
90年代以来,“华附”迅速崛起,近年来在白云、番禺、南海都设有分校,成为广州人心目中一种优秀的象征。
我的学生,好多都出国了,还有很多到北方去。两天前,有一位清华毕业留校做教授的老学生来看我,提到在母校学了很多东西,特别是那种踏实得近乎于“土包子”的求学精神值得怀念。但要说大学,广州确实比不上北京,像清华大学那种严谨得差不多是苛刻的治学,这里找不到,也许是广州这边条件都太好了,反而治学上就疏忽了。
南都庄慎之
庄慎之(南方都市报副主编):我属于真正的“华师系”,1982年到“华附”读中学,1988年到华师读大学和研究生,1995年参加工作,13年间,都在中山大道西度过。
当时的学校很破,尤其是宿舍,现在完全变了,印象也模糊了。印象最深的是进大门右手有一棵木棉树,我初一时有一位高我一级的女生,不认识,后来出车祸遇难,骨灰就埋在树下。每次走过那儿,总有一种莫名的忧伤。
你问我华师毕业时有没有想过到“华附”去教书,老实说,没有。这所学校太NB了,去了压力很大,估计也去不了。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去了,现在做得不错。
告诉你,“华附”比华师牛,市民心中,前者在业内的地位更高。
华附名人
革命家谭天度
谭天度(1893年—1999年):明城镇人,1922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在各个革命斗争历史时期,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和宣传工作。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政治家陈少白
陈少白(1869年—1934年):原名闻绍,字少白,广东新会人。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次年结识孙中山,遂成莫逆之交。二十一岁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反清“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与孙中山、郑士良逃往日本。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与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任香港分会会长。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外交司长,不久辞职。民国成立后,退出政坛。晚年以吟诗作字消遣。1934年病逝于北平,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社会学家陈序经
陈序经(1903年—1967年):社会学家、教育家。1903年生于广东文昌。汉族。幼年侨居东南亚。192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先后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教务长、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等。长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重视实地的调查研究,并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有广泛的联系,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著有《中国文化的出路》、《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等。
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1945年):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群众歌曲。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