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02-27 17:29:10
教育好下一代,不仅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有用之才,能建功立业。但现在很多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他们没有真正地明白“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而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去实现一个又一个他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而从不考虑也不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自以为很懂教育,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急功近利,不因材施教
不少家长期望子女比自己更有学问,而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学写字、做算术、说英语、背唐诗、跳舞蹈,这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还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很多家长见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游泳,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看人家的孩子学舞蹈、绘画,也总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一些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只管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班,每天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一位家长带着儿子去学钢琴,老师看了孩子的手之后,建议孩子改学其他乐器。这位家长很不乐意,非要坚持让儿子学钢琴。结果,每次老师教一个新的指法,别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而她的儿子不具备学钢琴的先天条件,弹起来不是很灵活,也因为她总是坐在孩子旁边,导致孩子心理紧张,总是学不会。当这位家长看到班里4岁的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技能技巧,已经6岁的儿子还没有掌握时,就忍不住敲孩子的手,不停地数落孩子,致使孩子对弹琴越来越没兴趣、越学越没信心。
无独有偶。在重庆有一位孩子的父亲,单凭自己的意愿要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每天省吃俭用,他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规定才5岁的儿子一天到晚要练好几个小时。孩子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练琴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最终毁了钢琴,喝下敌敌畏,倒在钢琴旁。
而另一位叫湘湘的家长,她并不急于给孩子确定兴趣目标,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相关的课外兴趣活动,先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神奇魅力。并且,她从不过多地要求孩子,而是更多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表扬和激励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爱好。每当孩子取得一点点的成绩,她和家人就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得到认可,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湘湘告诉笔者,她的孩子就是这样把学钢琴坚持下来的,最后考到了10级。她说:“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急,要观察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从事这个专业,即使是真的适合,也要给孩子一个慢慢适应、成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即使自己的孩子暂时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样,但总有一样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心急只能埋没或断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认为管教孩子越严越好
父母往往为孩子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是坐在孩子身边打毛衣,就是坐在孩子旁边看电视,以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做完。并且在很多时候,家长习惯于强迫孩子严格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
作为家长,他们不是培养孩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而是每次都要亲力亲为;他们不是让孩子自己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唠叨、吵骂个没完。家长也许会说:“是老师要家长每天监督孩子学习、检查孩子作业的。”殊不知,他们完全误会了老师的本意,因为孩子从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是希望家长能和学校配合,多督促孩子学习,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是让家长如此这般地把孩子管“死”。
一位“过来人”,省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李星的妈妈说:“家长每天守着孩子,未必是好办法。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严重依赖父母。有的家长甚至做了孩子的陪读,孩子学到哪里,家长也学到哪里。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和惰性。慢慢地,孩子根本检查不出自己作业中的错,或者一遇到困难就绕道而行。”
李星说:“我妈妈是一位记者,由于工作忙,她总是大胆地放手让我管理自己。她先是对我进行一周严格的管教,让我制订学习计划,告诉我什么事该怎样做。然后再和我商量,问我愿意让妈妈管理还是愿意自己管理自己,我当然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了!妈妈说:‘好,就让你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确实可以把自己管好,而且每天能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妈妈以后就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你。’于是,我就成了我们同学中唯一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学生。”
“我每天都想着自己该怎样把时间安排好。除了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我还想很多办法让自己进步,做很多让妈妈高兴的事情。妈妈常常下班很晚,回到家里我已经睡着了。我总是把要签字的作业本放在妈妈的床头,在需要签字的那一页夹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妈妈,请在这一页签上默写’‘妈妈,请在这一页签上听写’。有时,我把我受到老师表扬的事,还有我的进步也写在字条上。妈妈在给我签字的时候,常常会写上‘宝贝,很棒,继续努力!’我和妈妈几乎都是以这种方式交流的,但我却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我不但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还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更锻炼了我的自律能力。”
“我就是在妈妈的这种激励加‘弹性教育管理’模式下成长的。虽然已经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但我知道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在学习上,永远都会有人在我的前头,我要做的是挑战自我,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所进步。”
很多家长说:“李星可能属于那种特别听话的孩子,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家的孩子肯定不适用,我们家的孩子特别淘气,你一会儿不看着他,他就给你捅出个什么事来。”
李星的妈妈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荣誉感,都争强好胜,只要你充分信任你的孩子,大胆地放手让他管理自己,他就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比如,奖励一个吻;把孩子抱起来转一圈;让孩子像小猴子一样,爬上妈妈这棵大树;投入地和孩子做一些游戏……只要做好这些,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有什么闪失或者事情没有做好,千万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应该多给予理解和安慰,应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在一天天提高。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愈挫愈勇,而不是灰心丧气,败下阵来。”
只看分数,重智轻德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们不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在学校,他们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孩子参加公益劳动,他们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让你做。”他们除了花重金请老师补课,还给孩子请了生活保姆。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孩子考了低分,便会受到各种惩罚。家长太在乎孩子的分数,让分数牵着鼻子走,并且片面地认为,分数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省实验小学一位学生的家长丽洁,她的孩子刚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她就紧张得不得了。她说:“你都不知道,我愁得不得了。我儿子不知道学习,只知道玩,这次考试考得一点儿也不好,语文考了89分,数学考了93分。”我说;“只知道玩,还能考这么好,你儿子是天才啊。”“你还说他是天才,他一点儿都不知道用功,一回家就玩。”
“这个成绩你还嫌不好,你还想怎样?他才多大啊?孩子天性就很淘气,如果整天就知道学习,你会不会担心他出了问题或有什么毛病?”“你不知道,他在班里连前20名都排不上。”“儿子考出怎样的成绩,你才高兴?”“起码是班里前三名吧。”“那你在单位里工作能排第几名?或者,在同行中,你的业绩能排在第几名?”她一听我这样问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笔者采访了20位小学生家长,其中18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分数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唯恐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学得少、考得分数低。
如果孩子哪次没有考好,家长就对孩子恶语相加或者给孩子脸色看,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伤及孩子的自尊;二是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三是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患有焦虑症或强迫症。比如孩子数学没有考满分,只考了90多分,大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而是因为粗心。这些家长不是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而是觉得问题很严重,一味地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几乎没有玩的时间。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得比别的孩子好,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孩子提前学下学期的课程。给孩子大补、恶补新知识,总担心孩子在喘口气的瞬间,别的孩子就会跑到前头。家长这种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不仅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还会造成孩子疲劳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越是对着干,家长越是觉得这样的孩子不可救药。一旦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了不可救药的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对老师、对家长失去信心。
前面讲到的李星,她有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还有一次暑假作业几乎没做。她妈妈虽然心里也很恼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和颜悦色地帮助女儿找原因:为什么没有考好?是不是不喜欢数学?原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因此而厌学!妈妈向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征求老师的意见,看看能不能少布置一些作业,或者已经会做的可以不做或少做。而且,她还请求老师:“能不能在我女儿进步的时候,给她一点小小的鼓励。”
老师采纳了她的建议,李星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对孩子的关注和合理的干涉,虽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成为分数的奴隶。
家长过分在乎分数的现象固然与我国现行的升学、就业制度有关,但也和家长的认识有关。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之所以能考高分,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性格、毅力、劳动观念、人际关系、社会常识等。假如缺乏这些非智力因素,只知死啃书本,整天在作业圈里打转,即使孩子能考高分,也很难让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