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匿名 2009-02-14 09:36:23
“高中应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教育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二十大问题之一,在意见征集首日便在网民、教育界人士间引发热火朝天的争论。昨日,本报邀请四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客“报网直播室”,就文理分科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分别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颖民,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金保,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第二中学校长罗峻峰,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常委李丽娟。
“我们反对过早文理分科”
省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颖民认为,要先对文理分科的概念和内涵统一认识,然后才能讨论利弊,利弊判断比较成熟了才能说赞成还是反对。“现在讲文理分科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一个是反对过早的文理分科,一个是高考考试的文理分科。”
吴颖民称:“如果考理科,高一开始就只上理科的课、不上文科的课,这是不行的。如果高中一开始这么分,这种文理分科肯定是要反对的。”李丽娟和罗峻峰表示,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中学里也是分文理科的。罗峻峰说:“广东省前两年开始进行高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就对过早文理分科做了适当的调控。比如说有些外省的学校一上高中就分文科生和理科生,这种做法在广东省是不可能的。”
教育功利扼杀学生选择权
有网友提出,文理分科是否造成了人才培养中人文和技术的割裂,即“懂文不懂理、懂理不懂文”的结果?在部分人看来,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也是诺贝尔奖缺失的重要原因。代表及委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罗峻峰和李丽娟均表示,文理分科和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吴颖民认为,只能说高中过早地文理分科代表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而应试教育的倾向确实影响了中国出高素质人才、出大师级人才,当然也影响中国出诺贝尔奖得主之类的顶尖人才。
“我认为出不了大师级人物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太强。”吴颖民指出,现在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做一个好工作,老师教学是希望学生考上好学校,不利于全面发展。
高中和高考不能混为一谈
有网友提出:“上一轮教学改革失败,学分制算是白提了。”吴颖民明确表示不赞成这样的观点。现在高中课程的改革第一轮已经结束,但是试验和不断的改进还在进行,方向是对头的。高中的课程学分制管理方向是对的,不能因为高考是分为文科和理科考试,文科生就不看理科的书,高中和高考不能混为一谈。因为高考是选拔制度,选拔制度不可能替代高中。
学生负担到底在哪?
李丽娟则认为,学生负担重的关键在于考试题目太难。现在中学开的九门科目都去考没有关系,但是九门科目不要这么难。有些东西不需要学得太深,对一般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如果感兴趣到大学再深造。罗峻峰提出质疑:“难度降低了,学生学得简单点,但高校如何挑出好的毕业生呢?”李丽娟回答,根据专业挑人。哪个专业对于哪个科目的要求比较高,就着重看这个科目的高考成绩。
吴颖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内容深,而是学生和教师用很多的时间反复训练,没有做促进智力发展的事情,而是关注如何用最短时间在考试中拿最高的分数。
刘金保则提出了更具体的高考“方案”:“如果我是主管高考的人,我会这么组织:就考三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必须要考,另外一门是涵盖了高中阶段教育内容的整个大综合。”
好高中应培育理想
政协委员李丽娟提出,为什么很多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就是因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整个过程中,他独立思维和考虑时间都很少。一个目的就是考大学,却连考哪一个专业不知道。”
吴颖民说,初中是义务教育,更多是规定内容,不可能有太多选择性;而大学是分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一个专业。
那么,先全面发展还是先确定专业呢?吴颖民指出,学生年龄太小、对社会不了解,理想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但到大学时再思考专业方向就太迟了。李丽娟认为,到了大学再攻专业也不晚。但学生至少要事先想好,将来要做什么,否则就只能靠父母亲朋决定,或者人云亦云。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