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网 作者:匿名 2009-02-12 10:15:57
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的学生,怎能不沾染上钟灵毓秀的书生气息?
心灵地图
离开中学很久了,回忆起那些骑单车上学,在铅笔盒上查课表,跳集体舞,唱“澎湖湾”的快乐日子,温暖得一股股的心酸直向上涌,眼眶止不住地湿润。可能因为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就跟着他们生活在学生群里,内心深处总有抹不去的校园情结,这情结中既有对花季岁月的眷恋,更有对自己老师的尊重与怀念,即使在文革后的最初几年,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自身的队伍建设都处于低谷,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教书育人始终是最快乐、最高尚的职业之一。
采访时正好是教师节,遇见了许多曾在广雅任教的老教师。1954年就来到广雅的邓新柳、钟关龙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员,回忆起当年的教师生涯,说起广雅的传统,他们的眼神、口气中流露出骄傲与自豪。“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八个字简练而贴切地概括了所有的经历与故事。翻看广雅学院的旧校规就发现里面有要求班主任与同学同吃同住、于细微生活中观察发现学生品行的规定。
算一算,班主任老师每天的个人时间不过7、8个小时,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工作。就是这批爱校爱生的好老师在文革期间备受迫害,可那段艰苦的日子一过,所有人马上回复到文革前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热情。两位老师感触颇深地说,广雅的教风学风,也就是校风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代代相传,拼出来的。
许多人对过去老教师“拼命”一样的做法表示不解,表示“同情”,觉得他们又穷又累,倒在讲台上也好像有点自作自受、不值得的意味。所以即使是最有赞扬性质的“蜡烛”比喻,也那么充满悲剧性,好像做老师就是在为谁牺牲。而事实并非如此,所有敬业老师辛苦背后都有无尽的快乐。“桃李满天下”虽被几代人用了无数次,然而就像爱情始终是年轻人的主题,几个世纪也不厌倦一样,这五个字是教师永恒的快乐,而且除了老师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分享或感受到。说起每年学生送的大量贺卡,邓老师、钟老师、教地理的伍老师等等广雅老员工,还包括所有我曾遇到过的中学老师,脸上的笑容都如阳光般灿烂。而贺卡只是最小的小菜,平日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每一天给予与获得的过程才真正令人陶醉。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中学老师虽可能比其它行业的同龄人钱少些,但他们肯定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心情也愉快得多,我想这种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就是我所热爱的老师以及我所热爱的父母从他们的高尚职业中所获得的最大的生命回报。
每当说起有关老师的问题,我都会想到国外一位老教师的话:“有人劝我说,养几百只鸡比教几百个学生还赚钱,不如别教了。我觉得很可笑,我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不同,各个充满活力,富有思想,怎么可以与鸡鸭相比?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充满着乐趣,我为他们骄傲,也为自己能从事这行业感到非常幸运。”
校史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省重点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前身为建于1888年的广雅书院,学校历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几经坎坷,几经辉煌,百年来无论怎样沧海桑田的变迁,广雅兢兢业业的办学精神始终代代相传,延绵不绝,深深扎根于校园草木,扎根于教风学风之中,体现着世纪名校的绝代风华,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任何一个新兴现代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打开广雅的校史查阅,可以客观地说,广雅从诞生之初就背负了培养人才、救民救国于水火之中的重责。19世纪80年代的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两次鸦片战争后,1883年法国又挑起中法战争。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一向重视教育,他看到两广地区的教育无论在实体面上————即校舍、环境,还是精神面上———即习气纲纪均状况堪忧,很失望。于是在1887年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的奏折,请求皇上设书院。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还是没有近代的新式学校。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办学宗旨旨在鼓励士人认真读书,“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这些思想不仅开中国办学之先河,而且使广雅天生就带有了深厚的人文气质,先天的人文气质与先天的民族责任感凝聚成为广雅牢固的精神根基。
至于广雅的定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的意思,即要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1928年梁漱溟校长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四个字“务本求实”,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
寻找之旅
最优雅的校园钟灵毓秀
薄阴天色下,涤荡一新的校园异常清晰,凉爽的秋风送来阵阵植物的芬芳,不知怎的,我想到“梨花带雨,我见犹怜”,没有悲剧色彩,只是觉得太像精致淑雅的南方姑娘,美得楚楚动人。无疑,这里真是大多数人说的那样,是广州市环境最优雅的学校。没有在“最”之后缀上“之一”,不是疏漏,而是这种优雅采荔湾地气之灵秀,蓄百年历史之才韵,当“最”无愧。
如果手头有一张广州市的旧地图,就会知道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书院选址时煞费了一番苦心。张之洞认为市区虽应试、买书、交通便利,但难免有繁华喧嚣之气渗入,远郊则利弊相反,所以定位在靠近市区的近郊,可以兼两者所长。当初有包括陈家祠在内的8个备选址,最后在“省城西北五里源溪乡地方”选择了一处“云山迤逦,河山环抱,风土清旷,交通便利”的地方。整个书院占地240亩,绿水环抱,外建护校围墙,学子闲时可乘船逆水而上,直至荔枝湾,在成片的荔枝林中读书小憩。后几经变迁,荔枝湾虽不复存在,但广雅校区旧迹古树依然,基本保持着书院原有的布局及规模。
现在学校的大门并不很显眼,掩映在和平村小区入口的绿树之中,走过正门大桥,巡视整个校区设计规划,发现是传统的中轴对称式。中轴共五进,前座大门,二进教学大楼,三进山长楼(当时校长称为山长),四进办公楼,最后由广雅的标志性建筑———“冠冕楼”压轴,两侧为东西厢,过去是两广学生的住地,现东边有饭堂、学生宿舍、植物园及正在建设中的教学大楼,西边为操场、泳池、地理园、艺术楼等。东西两厢四进五进之间的位置各有一个小湖,教导处副主任甘乃桢老师告诉我它们被称为“眼”,这样校区好像一张脸,而“冠冕楼”当然可以被想象为头上的“冠”。
在第二场雨与第三场雨的间隙中,我拦住了两位高三学生,请她们带我去学生们最爱的地方。于是我跟着她们的步伐,第二次,悄悄地走进校园故事。我们先到了她们讲悄悄话的地方———植物园、张之洞亭。植物园位于东厢靠近“右眼”湖的地方,走过小小的古石桥,穿过小巧的月亮门,我们进入了一个植物天地,不大的园子里密密地栽种着标有标签的各类植物,还有一个小温室,两名女生告诉我历届中学生“植物辨别赛”学校总是拿第一。刚走上植物园里的小山丘,就看见一块刻有“军马之碑,政水部队”的石碑,倒放在地上,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曾是日军的驻地,这里用以埋军马,故有此碑,成为日军侵华的又一历史铁证。山丘对面是张之洞厅,厅边立碑,刻有张之洞的画像。山丘脚下一小凉棚傍水而立,与朋友同学坐在棚中的长椅上,四周寂静无声,水面莲花铺池,谈谈烦恼事、不平事,或独自想想心事,为“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的岁月点缀上宁静的喜悦。
接下来是思乡之所———“荷塘月色”。冠冕楼前有池塘古桥,桥称为“百岁桥”,池中莲花繁盛,同学说莲花生长最旺的时候漂亮无比。可以想见,入夜时分,这里虽不比水木清华广阔池塘的荷影韵律,但一样月光下,小家碧玉的雅致分外亲切可人。绕过冠冕楼前的生化楼,我们又来到怀古读书之地———“碑林”。当然不是真正的“林”,是同学们对它的别称而已。学校里不乏现代雕塑古碑文,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气氛。“碑林”立着四块2米多高的大石碑,分别刻着张之洞的奏折、广雅书院学规等。我们走过的时候还看到几个学生立在碑前读书。
最后我还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同学们小聚的地方————莲韬厅,它比张之洞亭大些,视野开阔。一边是湖水(左眼),一边是广州中学中少有的标准运动场,市内几乎所有的校际间重大比赛都在此举行。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周围的竹子,风雨中,草绿的竹色、舞动的竹姿以及竹叶的哗哗声最入调,很有些旧时文人描述的诗情画意的读书氛围。
最积极的理念诲人不倦
广雅前任校长郭乃正先生在广雅中学建校110周年纪念册的校庆献词中写道“广雅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部务本求实积极改革的教育史”。
我们在学校办公楼见到了教导处主任何冠南老师。据他介绍,前段时间全国教育系统就学校办学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搞得很有声势。广雅中学从1994年开始,着手进行办学模式的构建实施,经过整整8年时间,现基本完成了“和谐办学模式”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并正在完善与发展。“和谐办学模式是就整个学校办学层面而言的,”何老师说,“和谐,指办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达到整体的最佳状态和最好发展。和谐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一种目标。”
其中课程体系是教育界都关注的问题。以前人们常发牢骚说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课本几十年不变,知识都过时了。现在学校课程已改为“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级、地区级和校本课程。就是说,除了国家统一教材,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师资、特点设置编写自己的选修课程和教材,即校本课程。“这增加了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国外学校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课。我们学校目前也做得不错。”何主任进一步认为,“我估计以后评估一家学校的特长优势、实力,可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广雅并不是个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本着全面培养的思想,开发了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劳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课程。国防教育有专职教员,高一整个学期贯穿军事课程及训练;机械方面,车床的操作学习从上世纪50年代延伸到现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艺术方面,初中各年级都开设音乐、美术课,高一上音乐、高二上美术;生命科学方面,则会介绍一些新出现的生物科技,例如基因、克隆等。此外,即使高三的学生依然每周上两节体育课、两节体锻课。其实,所有这些课程对考试没有什么用,但学生全面发展,即有利于眼前的学习,又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广雅每年走入各大专院校学生所占的比例之高,是许多其它名校所不及的。何主任表示,国家新的课程计划颁布以后,学校要是主动的话,应该跟上变动。“我们认为一间学校的课程有特点,是学校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拉开学校间层次的体现。”
广雅人
中科院院士
郭仲衡(51届校友):应用数学和力学家
薛社普(38届校友):细胞生物学家
叶恒强(58届校友):材料科学家
李衍达(54届校友):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
林为干(35届校友):微波理论学家
革命烈士
杨匏安(图1):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
李耀先(图2):在校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毕业后投身工人运动,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夏,继任广州市委书记,不久被捕牺牲。
广雅“八会”
广雅培养出来的学生除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外,还要具有广雅特色,即“八会”———
会点园艺;会点家里;
会点乐器;会点机械;
会游百米;会射步枪;
会操电脑;会用英语。
变迁
年代校名备注
1888-1901年广雅书院地址:广州西村
1902年两广大学堂
1903-1905年两广高等学堂
1906-1911年广东省高等学堂
1912-1927年广东省立第一中学
1928-1934年广东省立第一中学
(实验学校)
1935-1938年广东省立广雅中学1937·9迁
往顺德碧江
1938-1940年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1938·10
迁往信宜水口
1941-1949年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1950-1967年广东广雅中学
1968-1977年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1978-现在广东广雅中学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