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洁 2008-01-15 16:48:45
几乎每个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毕业生都会经历一段职业适应和调适期。只不过,在所有人中间,校园中的优等生可能会经历更大的困扰。倒不是因为他们在职场中的处境比其他同学更差,正相反,由于大学阶段的出色,他们往往能找到被其他同学艳羡的工作,胜任起来也不成问题。他们更容易受到困扰的原因,在于他们内心根深蒂固的“荣誉感”。
荣誉感听起来好像有些高高在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它对每个人而言都不陌生。荣誉感要求一个人做出成就,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并由此获得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换种说法,其实就是“成就感”。每个人都会希望获得肯定和成就,荣誉感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
许潇们的不同在于,他们曾经获得过很多荣誉,因此对他们来说保持“荣誉感”就不只是一种希望而是对自己的要求。这对他们来说很自然,因为他们过去的所有经历都在助长这种意识。也由于他们辉煌的历史,他们对荣誉感的标准会比一般人更高,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人努力进取,也可以让人在外界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遭受更多的内心挫折。当外界环境不能让许潇们继续获得熟悉的荣誉感,而他们又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时,困扰就产生了。
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心理上的。要学会从心理上调适自己。试着保持一颗平常心,把自己当普通人看,别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下面两种方法可能有帮助。
一是暂时放下荣誉感本身,学习关注从工作中获得的方面。不管优等生们的感受如何,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学校的优异表现往往能帮他们在毕业的时候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平台。许潇进的事业单位,小晖进的外资律所想必都曾羡煞不少同学。只是人很容易适应。一个人如果中了1000万,刚开始的时候会狂喜,但一年之后,快乐的水平就回复到了中奖之前。这是人的天性,我们容易把已经获得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缺失的东西。所以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多想想工作已经带给自己的成长和将能提供的空间,想想当初选择的理由,说不定就能像小晖一样,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某个时刻感觉到释然。
二是要试着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单位是不同的平台,进入其中的员工经过这层筛选,基本都有和自己类似的荣誉和经历,但能在其中取得想象中成就的毕竟也只是少数,大多数同事的情况都差不多。就好像只有各地的顶尖学生才能进入北大清华,但也只有一部分才能在其中出类拔萃一样。这听起来也许有点残酷,但确实有助于降低标准,缓解焦躁的心态。要追求荣誉感,我们首先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更可能取得成功。
心理上的调适是必要的,然而也许并不足够。因为有时候问题并不只是在心理上,而是个人和环境之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冲突。
职场有自己的规则,要求进入其中的每个人都按照这样的规则行事。而个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对职场规则未必都能毫无困难地接受和遵从。这样的冲突有时候比较小,比如侯禹的情况。他不能完全认同学校用于评比的“硬性指标”,可是又必须遵循,因此夹在学校和学生,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价值观之间左右为难。好在这不是本质的,对他教书育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的终极价值影响不大。所以这可以接受,也能够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而许潇的情况就严重一些。她希望能够承担职责独当一面,看起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到。然而论资排辈的事业单位看起来并没有对她的付出给以回报。所以许潇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最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想想现在所在的单位到底能不能提供这些,然后做出选择。如果选择继续留下,那么就要接受所有现状,包括那些自己不喜欢的。
只是去留之间的决定往往很难做出。职场,甚至人生中有一个最有趣也最难以捉摸的东西,就是偶然性。所以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领导是不是其实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只等到有个合适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机会出现的话),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飞跃,一切就能发生转变。但是在没有答案之前,我们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应该把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断地充实自己。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要问我有没有给你机会,而要问机会到来的时候,你准备好了没有。(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刘洁)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